和 CCS Insight 一起預測物聯網的未來

在商場上,誰不希望自己能預測未來?但確實有一群人試圖凝視水晶球,並且有勇氣公佈結果。分析公司 CCS Insight 就是這樣的預言家,它發布了年度物聯網預測。他們對 CCS Insight 的全體員工進行了問卷調查,內容涵蓋永續性到雲端未來,甚至也提及了持續演化的「物聯網」定義。他們為 insight.tech 的讀者準備了一份特別版 2022 年報告,以物聯網轉型空間為主題。

在與 CCS Insight 營運長兼物聯網研究負責人 Martin Garner 的對話中,我們將獲得一些真知灼見。他將回顧 2021 年,凝望水晶球中哪裡是晴天、哪裡是陰天,並且展望 2022 年及未來趨勢。

你的 2021 年預測準確率如何:哪些對了,哪些錯了?

很高興有些事情我們預測到了。一項是 COVID 會加速各領域機器人、自動化和物聯網的投入使用。一開始曾出現投資暫停的情況,但隨後人們意識到他們需要這些東西來維持營運。另一項是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中的安全和隱私,將成為更受關注的領域。機器學習有相當大的攻擊面,一開始很難偵測到駭客的攻擊。

我們也確實做出了一些錯誤的預測。我們曾預測有人會購買 Nokia,但沒有人這麼做。我們也預測針對大型科技公司的法規將會放緩,而實際情況比我們的預期還要快。

還有一些長期預測,我們仍在等待結果揭曉。例如,到了 2025 年,大型雲端廠商將提供全方位的行動網路解決方案。另一項預測則是微型人工智慧將佔所有人工智慧工作負載的 20%。人工智慧正在經歷劇烈的變化,尤其是在物聯網領域,而且仍在持續成長,但我們還沒達到預期的水準。

你對 2022 年的物聯網有何看法?

我們對 2022 年及未來有將近一百項預測,顯然我們無法在這裡全部介紹。我們所做的只是擷錄某些與物聯網社群相關的內容,並將這些內容打包在一份報告中,該報告可從 insight.tech 下載。

我只會特別介紹一些我比較在意的內容。有多項預測內容是 COVID 影響的後續行動。到了 2025 年,已開發國家對辦公空間的使用將會減少——下降約 25%。並且,將更廣泛地使用 5G 作為額外的家庭頻寬; 我們認為可能會有 10% 的家庭擁有 5G 頻寬。

我們也發現從去年開始,人們對永續性的關注度提高了許多。我們認為乾淨雲端將會是今年的一大重點。我們也認為物聯網在行銷活動中的永續性,能夠促進物聯網的發展。一般來說,物聯網是永續性的一大福音,但我們並未妥善利用。我們也認為等到技術水平許可後,永續性將會納入 6G 的規格中。

接下來,物聯網本身還有大量的發展空間。更加關注軟體和機器學習,朝向更高等級的智慧物聯網發展。智慧電網和廣域網路之間的連結也會更加緊密。實際上,我們預期在 2025 年能看到泛公用事業的出現:一間既是能源供應商又是網路供應商的公司,因為這兩種網路會變得越來越相似。

Amazon、Google 和 Microsoft 等雲端供應商的角色將如何發展?

他們同時在努力推動的領域之一就是電信網路。他們在 5G 世界中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尤其是隨著 5G 從目前的消費者階段逐漸步入工業階段。這麼說吧,如果您是一間全球汽車製造商,並且希望在全球所有製造基地都擁有 5G 專用網路,那麼誰最適合提供該網路?我不認為答案會是當地的電信公司,因為他們並不夠全球化。你的網路供應商更有可能是你的大型雲端供應商。因此,我們認為這些公司將成為某些電信產品真正的關鍵分銷通路。
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在未來幾年,雲端供應商和電信公司的工作之間,分界會變得非常模糊。

內部類雲端體驗適合應用在哪裡?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像 Dell、HP 和其他運算供應商等公司正在提供類雲端的體驗,而且重要的是,他們會將這些體驗作為內部運算的商業服務模式提供。你不必為了啟動一個大規模的運算程式而付出龐大的資本成本,這一切全都可以在 OpEx 上完成。我們也發現大型雲端供應商在內部裝置(AWS Greengrass、Azure Stack 等)中提供本地雲端容器,並且提供了即服務硬體。

我們的預期是,內部部署可能會稍微復甦(如有),這往往會減緩公共雲端的成長。因為物聯網在邊緣運算上的優勢,我們也認為物聯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我們在工業物聯網系統中生成了非常大量的資訊,而且經常需要對資料快速採取行動。我們無法只在雲端處理所有事情,我們仍然需要內部端。隨著物聯網不斷發展茁壯,我們認為這樣的趨勢會持續增強,回頭朝向更強大的內部套件發展。

你認為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和電腦視覺等技術將如何發展?

未來的重點將著重於智慧功能,而非物聯網本身。我們目前發現,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工具受到非常高度的關注,這能讓世界各地一般公司的一般工程師更輕鬆地選擇演算法、設置演算法以供使用,並將演算法建置在開發過程中。對於普通人來說,在這個領域選擇和使用此系統其實極具挑戰性,因此我們也期待能更著重於為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提供完善的系統。我們甚至可能會看到越來越多完善的人工智慧綁定到市場就緒解決方案之類的產品中。

我們也期待小型或專業系統整合商的重要性能在這裡大幅成長。他們可以為您進行大量訓練和配置,因為您在工廠中製造的小工具與其他人使用的小工具截然不同,您必須根據自己的工作內容訓練模型。

在這裡,我也有一個小小的提醒。要讓成千上萬的專業系統整合商跟上此領域的發展腳步,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一開始他們可能是作為監控系統的安裝程式接受訓練,且可能不太熟悉機器學習。我們在多年前曾做出的預測之一,就是隨著時間推移,我們將轉向更加分散式的訓練,而非集中式訓練。然後,訓練完成後,您必須給予充足的信任讓它執行您的作業。

您認為人工智慧變得更加值得信賴和普及後,會帶來什麼影響?

我認為這是目前整個科技領域最吸引人的領域之一。但我想在這裡提出一點警告。我們認為,人工智慧是一項特殊的技術,設計師或工程師在設計階段引入的小假設或偏見,會在社會中造成極大的困難。因此,我們需要更多層次的支援和調整,才能放心地妥善利用人工智慧。

另一項重點是,與任何特定公司無關的道德團體的形成。我認為我們需要擺脫對商業性營利的關注,純粹審視道德面。我們也很清楚,為了建立強大的使用者信心,我們必須結合其他元素,例如外部監管。但我們也需要業界的最佳做法和標準,需要人工智慧系統的部門級認證。

然後,我們需要對從業人員進行認證。人工智慧演算法的開發者必須具備專業資格。這些層級的監控仍待開發和推出,我們尚未實現。因此,我們對此領域的預測是,到了 2024 年,80% 的大型企業將正式對他們的人工智慧系統進行人工監督。在鬆綁開放前,我們將以人工監督實施品質控管層級。

請您分享更多關於物聯網轉變為智慧物聯網的預測。

實際上,購買物聯網的人並不多。他們購買的是業務問題的解決方案。解決方案中就包含了物聯網,也就是讓解決方案運作的技術。物聯網的真正價值不在於您與事物建立的連接,而在於您如何使用目前可存取的資料。有了生產線上的電腦視覺,您就不用太在意攝影機了,只要關心電腦告訴您的資訊就好。

問題是,我們正持續生成巨量資料,導致我們越來越需要大量的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進行分析。然後,必須在邊緣完成才能真正實現快速完成分析。因此,從這些系統中獲得的最大值將完全取決於可運用到資料的人工智慧。

監控固然有用,但您仍然需要良好的分析來協助您專注在正確的資料上,才不會分心。控制更加有用,您可以透過妥善控制來節省大量成本。最後,透過適合的人工智慧,就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最佳化機器、系統或整個供應鏈。

我們認為 #IoT 將逐漸演變成單純的詞彙。人們會更專注在人工智慧上,像是使用方式,以及從所擁有資料中取得的價值。然後,您將需要適合的系統來彙總和分析資料、數據湖分析、數位分身、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等等。已經有許多公司走上了這條道路,但我們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內容。

我認為生態系統角度是非常值得在這裡提出討論的主題。鮮少有公司能夠獨力做到。對於許多物聯網供應商來說,這裡還有一個有趣的組織觀點。據我所知,大多數物聯網供應商是 80% 的產品工程師和 20% 的其他人員,包括人力資源、行營、銷售等等。我認為應該要反過來。他們需要擁有龐大的客戶互動團隊。如果您從事的是醫療保健行業,您會僱用前護士和前醫生,因為他們了解客戶組織內部的真實情況,並將其反饋到產品中。

假設您完成了這些工作,那麼您獲得的大部分價值實際上來自於在整個組織中的應用。這是關於人的問題,而不是技術的問題。這又要談回數位轉型的真理之一:成功取決於與你同行的人,而不是使一切順利進行的技術。

相關內容

若要了解更多物聯網未來的相關資訊,請收聽物聯網預測:2022 年與未來,並閱讀 CCS Insight 的 2022 年 IoT 預測。關於 CCS Insight 的最新創新內容,請在 Twitter 上 @ccsinsight 和 LinkedIn 上關注 CCS-Insight

 

本文由 insight.tech 資深編輯 Christina Cardoza 編輯。

工業物聯網即服務讓數位轉型得以簡化

工業機器產生了過量的資料。然而,製造商絕大多數都仰賴這類寶貴資訊控制生產流產,而非推動自動化或是支援預測性維護這類有遠見的活動。

不過大數據卻漸漸地在製造業導致嚴重中斷的問題。數位轉型以及物聯網和邊緣運算,最終可能主宰產業。q.beyond 這個 IT 服務供應商龍頭,採行了「數位化即服務」的方式,正在實現這項願景。該公司正透過這個方式,協助中型製造客戶駕馭企業資料的強大威力。

製造業為什麼現在數位轉型?

許多公司對於核心業務之外的創新,時間與專業皆付之闕如,因此採取轉型技術的速度緩慢。然而,數位化對於製造商的重要性卻更勝以往。製造商缺少訓練有素的人力、全球競爭日益白熱化,加上獲利能力方面的壓力,因此必須強化營運方式的靈活度。

不過,讓採行舊式程序的企業搖身一變為數位驅動的組織,其實並不簡單。創新往往必須耗費大量的時間與成本,因此有些公司才會求助於託管服務,希望能加快轉型速度。

從雲端現代化到 IT 外包,q.beyond 的平台式服務都能助製造商一臂之力,將業務數位化。該公司將邊緣運算基礎架構和硬體裝置與先進的工程軟體結合,協助製造商創新,而且過程中無須改造現有的系統,也不需要擴充 IT 能力。

「公司無須自行開發軟體,也不必自行整合軟體。這樣一來,他們既省下了時間,也避開了風險。」q.beyond 工業物聯網解決方案與策略合作部主管 Uwe Schnepf 表示。

利用邊緣徹底改變工業程序

q.beyond 的模型以 EasyEdge 平台服務為基礎,採用 Intel® 處理器型邊緣閘道,以安全的方式從廠房的工業設備收集、處理及分析資料。這個解決方案可互通且可擴充,有了它,製造商可以擴充現有系統的功能,也可連線生產時使用的任何裝置,而且過程中不會發生供應商鎖定或是資料共用方面的問題。

夥伴關係是 q.beyond 整體解決方案與服務的關鍵。該公司合作夥伴之一物聯網供應商 Advantech 提供的邊緣裝置,透過工業現場匯流排或乙太網路通訊協定,即可直接與機器連線。另一個合作夥伴 cbb software GmbH 旗下的軟體整合至邊緣裝置之後,不僅可協助 OT-IT 整合,還可收集機器資料,並且將資料儲存於裝置本機或雲端。

q.beyond 還有一款名為 Edgizer 的中介軟體解決方案,EasyEdge 利用它作為邊緣閘道的作業系統,以及提供集中化裝置管理

q.beyond 結合合作夥伴旗下的軟體和硬體,可以為客戶提供多種效益,包括能夠使資料收集脫鉤、降低資料複雜度的抽象功能,以及對 OPC UA、MQTT 和 REST API 等各類通訊協定的支援。客戶可以取用即時廠房連線功能和深入見解、多種整合介面,還可遠端存取機器。

q.beyond 透過一款隨用付費且符合成本效益的模型,為客戶提供這一切服務。Schnepf 表示,製造商起初只要有一個邊緣閘道連線至單一機器和 Edgizer 平台,即可集中管理裝置。客戶決定繼續使用服務之後,便可以連線更多機器,而且每部裝置每個月支付一次服務費即可。

為製造商推動創新

Schütte 這家位於德國的全球工具機製造商龍頭,正是 q.beyond 如何協助客戶締造更靈活營運方式的例子之一。

Schütte 採用邊緣閘道和 Edgizer 平台,搭配旗下的專屬軟體。這樣一來,他們便可即時收集資料及執行分析,以便測量機器效能,並且遠端存取和更新客戶廠房的設備。

「他們利用在邊緣閘道執行的程序分析,並且將它視覺化。接著,他們會與廠房操作機器的人員討論系統狀態。」

另外,Schütte 還利用這個平台全天候遠端監測客戶場地的機器,以及遠端存控機器與執行更新。這個作法不僅儘量減少了現場部署,還可讓全球各地機器的正常運作時間延長。

Schnepf 表示,Schütte 示範了其他製造商如何利用這項新興技術將業務數位化。

他表示:「現場無須派員進行設定。這個作法有助於提供生命週期支援,以及建立全新的智慧服務模型。」「另外,機器如何用於生產零件的相關資料,為製造商提供了大量關於如何最佳化機器的意見回饋。」

實現智慧工廠

邊緣正推進廠房的連線能力,並且將製造業企業轉型為支援數位技術的企業。然而,這一切的起點和終點都是資料。無論是 AI 驅動的預測性維護或是更智慧彈性的產品開發,資料都為多種未來的製造創新奠定了基礎。

Schnepf 表示:「我們認為,利用這類技術改善服務與產品的方式非常非常多。」有了這些邊緣驅動的服務與功能,製造業殷切期盼的數位轉型正逐漸實現。

 

本文由 insight.tech 內容副總監 Georganne Benesch 編輯。

智慧工廠彌補了 OT 與 IT 之間的鴻溝

工業 4.0 深具扭轉競爭態勢的潛力。製造商克服資料方面的重重難關之際,不僅更為靈活彈性,作業方式也大幅改善。製造業數位轉型的前景,端看製造業是否能夠讓資料「透露訊息」,並且提供可據以行動的洞見。然而,挑戰依舊存在。

儘管資料導向的製造業並非全新的概念,但真正的新概念則是在背景中運用資料,以及大規模善用經驗傳承。透過工業 4.0,配備物聯網感測器機器這類新來源的資料,讓情況的全貌得以呈現,並且提供了背景。

製造商能夠見樹見林,並且做出相應的計畫。他們得以解除一部分面對的諸多壓力,包括達成永續性目標、因應人才短缺的問題,以及越來越需要遠端監測製程。

彌補 OT 與 IT 之間的鴻溝

物聯網平台供應商 azeti策略暨銷售部副總裁 Florian Hoenigschmid 表示:「很可惜,數位轉型的遠大抱負,往往在見真章的關鍵時刻戛然而止。

其一,過去幾十年來,機器都是以漸進的方式引進,因此機器產生的資料未必一致。Hoenigschmid 表示:「廠房必須使用大量不同的機器介面、不同的通訊協定,以及不同的標準時,無法採用一體適用的解決方案。」異質資料是一大挑戰,因為難以處理。

拼湊式解決方案大量湧現。您很快就會開始見樹不見林。

其二,即使您以一種格式處理所有資料,精細度依舊是問題。Hoenigschmid 表示:「另一項挑戰則是,為機器學習這類應用取得特定品質和規模的實用資料。」低解析度的模糊資料,無法呈現精確的樣貌。

營運技術(OT)與資訊技術(IT)整合之間的鴻溝,讓提供深入洞見的過程更趨複雜。Hoenigschmid 表示:「包括軟體環節、網路環節、如何在遵守企業安全原則的情況下取得資料,外加在廠房操作控制器與機器的營運技術環節。」讓這些封閉環境的資料以同一種語言彼此溝通絕非易事。

製造業的數位轉型

資料難題或許令人氣餒,但卻並非難以克服。

最佳例證:azeti 物聯網平台將廠房的異質通訊協定和機器連接至中央物聯網軟體平台,一口氣解決了諸多難題。Hoenigschmid 表示:「生產線既有的機器,我們多半都能連接至軟體堆疊。在軟體方面,我們用可理解的方式轉換原始資料,並且提供客戶使用。」

azeti 用來彌補資料鴻溝的工業強固型電腦,全部都是搭載採用 Intel® 處理器的硬體。Hoenigschmid 表示:「Intel 技術協助我們連接機器以及與機器溝通、瞭解不同的通訊協定,並且將它們轉換為平台能夠理解的資訊。」

真實世界的工業 4.0 範例

除了建立穩健的資料基礎,azeti 還在深入洞見的部分助客戶一臂之力。

舉例來說,面對以下挑戰的大型金屬製造商:如何根據熔煉過程的不同條件,以最佳方式操作通風系統。雖然為了控制工業通風機採用了傳統的 SCADA 與 PLC 系統,但是兩者在維護規劃方面卻不盡人意。漸進式劣化不易察覺、SCADA 資料必須以人工方式評估,而且暫時性異常的發現延誤。

azeti 解決方案透過收集資料、分析和視覺化的彈性平台支援製造商。取得資料之後,相關測量資料累積的時間更長,並且會在儀表板建立圖表和衍生的指標。這個作法為維護人員提供了一種工具,可以定量方式比較劣化效應、即時偵測異常,並且輕輕鬆鬆找出持續的模式,締造可靠的維護規劃。

Hoenigschmid 表示:「客戶現在能以全方位的整合性方式瞭解生產關鍵資產,有助於他們提高規劃資源的效率。」「這個作法為日後從預防性維護轉變為預測性維護奠定了基礎。這個過程已經展開,但是尚未結束。生產力提高和資產使用率最大化,是大家樂見的解決方案結果。

物聯網平台也有助於金屬公司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工作人員在配料熔爐裝入金屬開始生產時,許多人雖然依照填充線觀察材料量,但是卻未能達成目標。熔爐最終會使用浪費的能源。

平台連接了屬於熔爐一部分的感測器與控制器,這樣一來工作人員就能看到裝入的量,以及展開熔煉過程的時間。Hoenigschmid 表示:「儘量提高熔爐的使用率,並且有效利用天然氣這類資源,有助於提高效率。」「此外,獲利也因此增加了數百萬美元。」

迎接資料革命

製造業的數位轉型可釋放多種其他的可能性。數位轉型可推動模擬製程的數位分身,讓製造商能夠採用節約資源的方式,並且達成永續性目標。

產品品質評估可以微調。資料本身變成了可以當成服務交易的寶貴貨幣,讓公司可以將設施租給專業製造商。

廠房數位化還可讓製造商協商降低保險費率。Hoenigschmid 預知。他對於智慧製造的未來振奮不已:「我們可以用非常精確的方式預測未來,極為優質且大量的精細資料則是這項目標的推手。」

這樣一來,製造商的數位轉型兵工廠,終於就有了合適的工具組。

 

本文由 insight.tech 內容副總監 Georganne Benesch 編輯。

物聯網虛擬化快速實現協作機器人

製造自動化的下一次變革,正在圍繞協作機器人慢慢成形。協作機器人(一種自主機器人)能夠與人類工人一起安全工作。雖然機器人似乎有明顯的優勢,但這些複雜系統的設計卻並非如此。

沒錯,打造協作機器人所需的大多數促使科技現在都已經問世。許多甚至已廣泛通用,從利用機器人看世界的高解析度攝影機,到具有本地管理物聯網連接功能、邊緣機器學習和控制任務功能的多核處理器。

其中的挑戰並不在於是否有技術,而在於將所有技術整合在一起的過程:並在單一平台上以降低耗電、成本和設計複雜性的方式進行。實現這一目標的合理起點,可以從使用一個高階模組替代多個單一功能機器人控制器開始。但即使是這步驟也相當不容易。

「協作機器人必須同時執行多項任務,」嵌入式系統工程服務和產品的領先供應商 Real-Time Systems GmbH銷售和行銷主管 Michael Reichlin 表示。「從即時運動控制開始,到高效能運算。」

「隨著協作機器人的感應器、互動能力和通訊功能的數量不斷增加,會需要能夠執行具有不同要求的各種工作負載的多功能控制器,」Reichlin 接著表示。「我們需要讓這些工作負載同時執行,並且不能相互干擾。」

直到這一步,才是最麻煩的部分。

製造業中的物聯網虛擬化和協作機器人

多核心處理技術的好處之一,就是軟體和應用程式可以將每個核心,視為具有專屬執行緒和記憶體的獨立系統。因此單個控制器可以同時管理多個應用程式。

從歷史角度來看,這種架構在機器人科技中的缺點是,將核心視為離散系統並不代表真正是離散系統。舉例來說,核心之間通常會共享記憶體資源,但資源是有限的。如果任務沒有得到適當的安排和優先排序,共享很快就會變成一種增加延遲的資源競爭,這顯然不適合像協作機器人這樣的安全關鍵型機器。

即使多核心處理器上,有足夠的記憶體和運算資源來同時支援多個應用程式,您仍然無法僅為每個核心分配一個工作負載,然後置之不理。由於複雜協作機器人設計中的許多應用程式,必須互相傳輸資料(舉例來說,一個感應器輸入會為通知控制功能的人工智慧演算法提供資訊),因此核心和軟體通常確實需要共享記憶體。

這讓我們回到了分區問題,或者正如 Reichlin 之前所稱的,一個工作負載並列運行且不會相互干擾的能力。要如何在同一個硬體上構建一個多功能系統,可以安全地分享運算資源卻不犧牲效能呢?

答案是即時 hypervisor。Hypervisor 能夠管理不同的作業系統、共享記憶體和系統事件,以確保裝置上的所有工作負載保持隔離狀態,同時仍能接收所需的資源(圖1)。

圖表解釋 Real-Time Hypervisor 的多核心和多作業系統。
圖 1. Real-Time(裸機)Hypervisor 能夠提供硬體分離和嚴格的確定性。(來源:Real-Time Systems GmbH )

一些 hypervisor 是能夠區分不同應用程式的軟體層。但為了滿足協作機器人的確定性要求,Real-Time Hypervisor 等裸機版本,與第 6 Intel® Atom 和第 11 Intel® Core 處理器等物聯網導向晶片緊密整合在一起。

Atom x6000E 和第 11 Core 系列支援 Intel ® 虛擬化技術 (Intel® VT-x),一種運算、記憶體和其他資源的硬體輔助抽象化,可為裸機 hypervisor 提供即時性能。

「為了保持系統的確定性,我們不能在即時應用程式和硬體之間多一個軟體層。我們去掉了這個軟體層,」Reichlin 解釋道。「客戶只需設置好他們的即時應用程式即可直接存取硬體。

「我們會從啟動程式開始,分離硬體以隔離不同的工作負載,並提供您絕對的確定性。」他繼續說道。「我們不會加入任何的干擾。根據我們分離不同的核心的方法,我們也不會為即時應用程式增加任何延遲。」

在 RTS Hypervisor 分區的核心之間,資料傳輸可以根據需求以數種方式進行。舉例而言,開發人員可以透過虛擬網路或訊息中斷,在事件發生時傳送或讀取資料。

第三種選擇是透過共享記憶體,傳輸無法被其他工作負載覆寫的資料區塊。此時,RTS Hypervisor 會利用了 Intel® 處理器的原生功能,如支援 Intel® Time-Coordinated Computing (Intel® TCC) 的裝置,裡面提供的軟體 SRAM。這項新功能會將延遲敏感的資料和代碼放入高速緩衝記憶體中,以改善時間隔離。

Real-Time Hypervisor 會自動利用軟體 SRAM 等功能,且不需要開發人員對其進行配置。這要歸功於 Real-Time Systems 和 Intel® 的多年共同開發。

Hypervisor 將處理器拆分,以利協作機器人共享工作

裸機即時 hypervisor 具備的剛性,為協作機器人等系統在設計上提供了靈活性。現在,系統整合商能夠從不同來源提取具有不同時序、安全性和安全性要求的應用程式,並無縫整合至同一個機器人控制器上。

無需擔心過程之間會互相干擾或競爭有限資源,因為全部均由 hypervisor 進行管理。Real-Time Systems 也正在為其 hypervisor 開發一款安全認證版本,將能進一步簡化混合式關鍵協作機器人系統的開發和整合。

據 Reichlin 預測,從桌上型個人助理到協助人類操作重型機械的工業協作機器人,將在未來幾年成為主流。而大多數機器人都將有一個 hypervisor,允許單個處理器共享工作負載,以便協作機器人共享工作。

本文由 insight.tech 內容副總監 Georganne Benesch 編輯。

普及化人工智慧:不再侷限科技巨擘

人工智能與電腦視覺在製造業已司空見慣。在製造業中,只要資料可供查看,你就能運用資料加以發揮。但並非每個產業都抱持相同的心態,或請得起資料科學家在現場坐鎮。但許多別開生面、振奮人心的人工智慧使用案例,從醫療到交通乃至於農業,應該持續利用這些工具。

我們與 AIoT 平台機器學習生命週期管理供應商 Plainsight(前身為 Sixgill)的共同創始人暨產品長 Elizabeth Spears 和 Intel® 物聯網事業群的工業人工智慧和分析總監 Bridget Martin 論及人工智慧的易用可達和普及性,以及對於公司且最終對於消費者而言,這些因素如何成為充分利用這一重要技術的關鍵。

人工智慧在現今的製造業中有何新用途?

Bridget Martin:可從兩個不同的觀點切入。有的製造商在我們眼中較為成熟,在廠區或製造廠房的個別流程中已佈署了自動化運算機器。他們不僅自動化流程,同時也輸出了資料,這點在論及人工智慧時至關重要。那可能是傳應器的中繼資料,或者是自動化工具執行之過程的中繼資料。

這些製造商確實希望利用已經產生的資料來預測及避免這些自動化工具無預警停機。這就是為什麼預測性維護類型的用途和使用方式應運而生。

但放眼望去,世界絕大多數的產業仍仰賴大量的人工製造應用。而那些較不成熟的市場希望藉由利用運算視覺(部署攝影機以識別改善其整體工廠生產的機會)以及透過工廠內供應鏈之小工具的工作流程,來跳過一些自動化階段。

可以介紹幾種使用此技術的新用途嗎?

Elizabeth Spears:有個很酷而且即將成真的用途,稱為超解析度。研究顯示其用途之一是在電腦斷層掃描中使用較少的輻射。試想一下 FBI 的辦案電影,探員正在尋找嫌疑人,找到了車牌或人臉的粒狀影像。辦案人員說:「增強影像。」於是影像瞬間變得清晰,他們也因此揪出幕後元兇。這種技術已不是天方夜譚。

另一個例子是用於訓練目的,在資料本身難以取得的情況下模擬環境。不妨拿車禍和槍支偵測來打個比方。在這些情況下,你希望模型準確無誤,卻又難以取得資料來訓練模型。所以就像在電玩中,你有一個模擬環境,你可以依樣畫葫蘆來建立資料。特斯拉等公司就是用它來進行車禍偵測。

這方面的應用無遠弗屆,可在各行各業中落實,你可以立竿見影,輕鬆實現目標。關於電腦視覺,我最喜愛的案例相當實用。聽起來雖是芝麻綠豆般的小事,卻能帶來極高的價值。

我們執行的實例之一是準確地計數牛隻,這項功能為該公司節省了數千萬美元。

組織要如何識別人工智慧的使用案例以及利用電腦視覺?

Elizabeth Spears:我覺得大家談論人工智慧的方式,好像組織非得徹底改頭換面才能利用 AI,又好像一定要投注大量的時間與資金才能順利推行。但我們發現其實你可以在短短數週內執行解決方案,得到立竿見影的成果。這正是開始建立價值的基礎。

對我們而言,重點在於透過易用可達性來推廣人工智慧,人工智慧不是全球前五大公司的專利。我們希望不只透過簡化的工具,也要藉由簡化的最佳做法來使人工智慧觸手可及。只要你將一些最佳做法與平台本身整合,公司自然能信心滿滿地使用這項技術。我們在與客戶進行的交談中加入了許多知識性的教育元素,也與許多不同的部門進行交流,不只是與資料科學家對話。我們想要真正探索客戶的需求,接著才能討論可以如何應用技術。

現今招聘機器學習和資料科學人才難如登天。即使擁有了這些夢幻團隊,也要打造一個端對端平台,以便建構模型,進而對其訓練、監控、部署、使其保持在最新狀態,並且提供其中許多模型保持精確所需的持續訓練,所有的一切都需要眾多不同類型的工程師。

因此,如果你無法掌握所需的工具,這會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打造了這個端對端平台,如此一來,組織即可更便捷輕鬆地加以採用。

普及化人工智慧的過程中有哪些挑戰,而 Intel® 又是如何因應?

Bridget Martin:複雜性絕對是採用技術的最大阻礙。一如 Elizabeth 所言,資料科學家人才稀缺,在多數情況下薪資又高得令人咋舌.使人工智慧普及化的概念,是讓農民自己建立人工智慧訓練的管道和模型,以及部署、重新訓練並使其保持最新狀態,這些都將成為這項技術的可貴之處。

我們說的是將這些工具確實交到主題專家的手中。這樣我們才能跳脫窠臼,以品質檢查使用案例來說,你有一名工廠作業員,他通常要手動檢查通過系統的每個零件。自動化這種類型的場景時,工廠作業員一般需要與正在開發模型的資料科學家持續保持溝通,以便資料科學家確保他們用來訓練模型的資料經過正確標記。

那麼試想一下,如果你能從該流程中刪除多個步驟,讓工廠作業員或主題專家自己標記資料,賦予他們能力自己建立訓練管道,會是什麼樣的光景。讓非資料科學家擁有這項功能,這個想法聽起來很天馬行空;但這正是我們需要的工具,以真正實現人工智慧的普及化。

因為從你將工具交到人們手中的那一刻起,他們會開始思考創意十足的新方法,將這些工具用來建構新事物;那時我們將真正見識人工智慧技術的大爆炸。我們將見識到我、或 Elizabeth、或眾多資料科學家以前設想不到的使用案例。

Intel 在這個領域做了許多努力,以支持部署到獨特的情境並降低複雜性。例如,透過 Intel® Edge Insights for Industrial,我們協助將端對端管道相互串連,為使用者提供了一張藍圖,讓他們得以建立屬於自己的解決方案。我們也有配置部署工具來幫助系統整合商安裝技術。例如,如果系統整合商正在安裝攝影機,我們的工具可協助確定最佳解析度和照明。這些所有的因素對訓練及部署人工智慧管道和模型的能力都有很深遠的影響。

組織可以如何展開人工智慧的旅程?

Elizabeth Spears:現今網路上資源豐富,有許多課程及網路研討會等內容可供參考。Plainsight 有一整個學習專區,我們也為初學者提供許多「電腦視覺入門」活動。

不過我們也為專家舉辦活動,讓他們瞭解如何使用平台、如何加速流程和達到更可靠的部署。我們竭誠樂於和客戶合作。因此我們研究客戶從事的工作,找到其他可能適用的產品。我們希望可以確實將客戶從構想一路領到可用於生產且真正適用於其組織的解決方案。 

Intel 如何透過其生態系統為合作夥伴、終端使用者和客戶提供支援?

Bridget Martin:我最喜歡的解決方法之一是與終端客戶真正進行合作,以了解他們最終想要實現的目標,再往回追溯研究。此外,人工智慧的好處之一是可以直接整合,而不必把整個製造過程打掉重練。部署攝影機與一些照明並將其和工具或流程整合相對容易。因此,這真的是最好的入門方法之一。

當然,我們可向終端客戶推薦各式各樣的生態系統合作夥伴和參與者,這些合作夥伴專精於客戶想要進入、或經歷某些痛點的的不同領域。

Plainsight 如何因應可擴展性問題,Intel 又是如何協助在這方面發揮影響力?

Elizabeth Spears:我們打從一開始就關注規模,因為我們的客戶擁有大量資料的大型使用案例。但看待它的另一種方式是透過組織擴大規模,這實際上又回到了向更多人推廣知識的問題上。我們會與公司內部的特定部門交談,有人會說:「我有的同事在別的部門,他遇到的問題不一樣。如果套用在他的狀況,行得通嗎?」

關於 Intel:由於我們是一個軟體解決方案,Intel 的硬體絕對是我們與之合作的一大原因。但他們與合作夥伴的關係也相當密切:將合作夥伴相互結合,為企業提供優異的解決方案。 

你們兩位一致認為電腦視覺最令人興奮的新興機會是什麼?

Bridget Martin:我認為其中之一是可擴充性的概念。不僅可以擴展到不同的使用案例,也可以擴展到不同的硬體:現實情境中不可能只涉及一種類型的運算裝置。我認為這會帶來非常深遠的影響力,並真正有助於改變即將利用人工智慧的各行各業。

但真正令人興奮的是人工智慧普及化的趨勢:讓那些未必在人工智慧或機器學習領域擁有博士學位或受過專業教育的人能夠利用這項技術。

Elizabeth Spears:我同意。將易用可達的工具交到主題專家和終端使用者手中,讓快速實施解決方案變得輕而易舉,然後在此基礎上向外擴展。與其說是人工智慧的巨大轉型,不如說是識別所有你能快速著手進行的小型使用案例或基石,只要假以時日,這些小螺絲釘也能對企業發揮重大影響。

相關內容

如要進一步瞭解人工智慧普及化的未來,請收聽《Plainsight 與 Intel® 為各行各業實現人工智慧的普及化》(Democratizing AI for All with Plainsight and Intel®),並閱讀《使用無代碼平台建構 ML 模型》(Build ML Models with a No-Code Platform)。如要瞭解 Plainsight 的最新創新內容,請在 Twitter 上追蹤 @PlainsightAI,並在 LinkedIn 上關注 Plainsight

 

本文由 insight.tech 資深編輯 Christina Cardoza 編輯。

邊緣人工智慧,強大的運算減少供應鏈阻塞

無論是衛生紙短缺,還是木材成本飛漲,COVID-19 幾乎立即暴露出供應鏈的弱點。這些供應鏈中斷情形已造成整個工業供應鏈中一連串的問題,包括產品延遲與價格突然上漲,以及無法在某些部門開展業務。

物流公司通常會避免備份資源不斷擴充,但隨著全球停工導致無法開採原物料與製造貨物,致使他們也無能為力。然而,當我們試圖恢復 COVID 爆發前的存貨水準時,這些組織所能控制的一件事,便是貨物從卸貨平台運輸至零售倉庫的效率。

例如,與其在材料可取得時便馬上運送,供應鏈數位轉型則透過讓運輸車輛完全裝滿貨物時才運送,藉此縮減成本並平衡存貨。

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這表示必須有人持續監控運送貨櫃與運輸卡車的可用空間,然後將任何空缺傳達給運輸與營運經理。但如今透過結合電腦視覺人工智慧與供應鏈管理,各種人力資源便可透過物聯網加以支援。

數位供應鏈管理提升效率

在世界各地的港口,運輸卡車在進入閘口時,港務局人員會在閘口處記錄運送貨櫃的來源、目的地和序號以進行追蹤。

為了消除此過程中出現交通阻塞與人為錯誤的可能性,許多港口均在閘口裝設光學字元辨識(OCR)系統,以自動化貨櫃掛運流程。然而,這些基於電腦視覺的系統的能耐卻不僅於此。

在這類基於檢查哨的作業中,經過訓練以偵測可用空間的人工智慧翻轉了整個局面。視覺人工智慧利用現有的攝影機以識別影像中的參考點、確定給定貨櫃的空間利用率,然後將這些發現結果向物流經理回報。結合序號追蹤時,作業員可快速查明其車隊中的可用容量。

電腦視覺系統還能更進一步用來識別貨物的體積特性,並協助確定棧板尺寸。顧名思義,這些解決方案可以在製造和分配鏈過程中測量貨物與包裝的實體屬性。

這些系統過去需要專門的掃描器,而現代人工智慧則可使用標準攝影機偵測物品的長度、寬度、高度和其他實體特徵,以降低實施成本並簡化整合作業。不過,其中實際的物流實力在於將這類資料結合運輸能力資訊,以便將最大量的商品裝入運送容器。

物流營運商關注邊緣

以上僅提供兩個例子,說明支援人工智慧的電腦視覺能以何種方式將物流作業效率提升至最大;然而,還有更多使用案例運用了這項技術,包括碼頭佔用量監控、錯誤位置檢測,以及可處理、裝載和卸載貨物的自動化機器人

如果沒有可以即時執行高階人工智慧演算法的邊緣運算,這些應用都將無法實現。由於現有解決方案的效能、功率和成本限制,這一直是棘手的難題。嵌入式運算與軟體解決方案的領導者 Avnet Embedded 正透過其 MSC C6C-TLU 落實先進的邊緣人工智慧,這款機型搭載的正是第 11 代 Intel® Core 處理器。

MSC C6C-TLU 是 COM Express Type 6 模組,其設計可承受運輸和其他環境中部署時的嚴苛環境,同時還支援邊緣人工智慧使用案例的效能需求。這些能力根植於主機板內建第 11 代 Intel® Core i3、i5 或 i7 處理器,其中包含雙或四核心,以及 Intel® Iris® Xe 或 Intel® UHD Graphics,配備最多 96 個執行單元。

搭配 Intel® OpenVINO 工具組的最佳化功能時,COM Express 模組在運算人工智慧視覺應用中的數字時格外有效率。然而,這種效能水準可能會有損邊緣系統,因為它意味著高耗電量與產生過多熱度,可能會損壞電子元件。

劃時代的處理器平台

某些主機 Intel® Core 處理器型號的設計旨在解決這些挑戰。

Avnet Embedded 產品行銷經理 Christian Engels 表示:「與前幾代相比,第 11 代 Intel 處理器真正成為劃時代處理器的關鍵之處,肯定在於能支援更大範圍的作業溫度,以及全天候全年無休的作業模式。您可以長時間在 CPU 上執行繁重的應用,讓您在極端的環境條件下進行這些工作負載。」

MSC C6C-TLU 採用 COM Express 系列標準,須使用輔助載板,透過應用專用的 I/O,將模組連接到更大的電腦視覺系統。建構完成後,此載板可在未來數年內支援具有相同介面的處理器模組。

Avnet Embedded 精通載板卡的設計與製造,同時也能整合完整的標準式電腦視覺系統,讓物流經理在邊緣能擁有自己的智慧之眼。

人工智慧供應鏈管理永不止息

當今全球供應鏈的複雜性已使得從 COVID-19 停工中復原,成為一項複雜的挑戰,同樣需要不同的解決方案。

例如,代理商正在從及時存貨模式轉回囤積商品,以預防任何供應波動。在洛杉磯和長灘港口,港務局正在利用 Walmart 和 Target 等物流巨頭的專業知識來擴大隔夜營運,直到積壓的運送貨櫃清除為止。

這些更為流暢、更高運作時間的物流作業,將需要各種工具加以支援,這些工具有智慧、可靠且能比人類更快速且更有效率地識別出各種供應鏈的機會。

幸運的是,人工智慧驅動的物流永不止息。

 

本文由 insight.tech 內容副總監 Georganne Benesch編輯

即時資料結合邊緣人工智慧

製造商發現人工智慧已不再是自動化營運與提升產品品質的答案。這僅回答了一半。雖然人工智慧的缺陷偵測率可比人工檢查高達 90%,但是如果製造商無法在必要時取得所需資訊,那麼提高偵測率也無濟於事。如果無法提高流程速度,製造商仍將面臨意外停機和生產錯誤的風險。

數位與物聯網解決方案領導品牌 Hitachi 的資深工程師 Shunichi Kagaya 表示:「製造商在人工智慧方面的挑戰其實是驗證及確認投資報酬率。製造商瞭解資料的價值,也希望使用資料,但他們不知道方法。」

工業人工智慧的轉型

大多數的製造業都已藉由人工智慧而轉型,但是仍有許多尚未開發的機會。

儘管已使用人工智慧來確保設備的可用性和可靠性,但是製造商發現,他們未必能以夠快的速度掌握機器的健康狀況或狀態。

從這些機器收集的資料通常會傳送至雲端以進行分析,這可能會造成延誤並太晚取得結果。雲端也未必能提供必要的安全性,或是高速且低延遲的回應,以便做出可行動的決定。

由於舊型機器使用不相容的通訊協定與孤立的系統,因此也可能更難取得資料。傳統上,製造商必須經過複雜的預先處理或資料清理程序才能理解資訊。同樣地,這也會延誤採取立即行動的能力,並導致生產及出貨延遲,甚至可能出現有缺陷的產品。

Kagaya 表示:「雖然客戶可理解取得資料的必要性,但他們受到了限制。他們所做的任何改變都無法影響現有的生產計劃。通常他們必須在所收集的資料、頻率和準確性之間進行取捨。您確實必須平衡所有活動。」

其實大可不必如此。

邊緣人工智慧的演進

Hitachi 與 Intel® 合作打造了 Hitachi 工業邊緣電腦 CE 系列嵌入式人工智慧模型,其內建影像分析執行平台,可充分運用 Intel 的人工智慧和深度學習技術。

該平台採用 Intel® OpenVINO 工具組,可直接在廠房設備上執行影像分析,以便在出現產品缺陷或故障時迅速提醒工人。該平台還可同時監控多個生產線和設備,並具有遠端監控功能。

除了邊緣處理之外,對於即時分析而言非必要的資料也可以傳送至雲端,以提供進一步的深入分析(圖 1)。

流程圖顯示 Hitachi 嵌入式人工智慧模型的影響
圖 1. Hitachi 嵌入式人工智慧模型可將整個生產最佳化。(資料來源:Intel®

Kagaya 表示:「無論是 ERP 或其他系統,此解決方案都會連接裝置、擷取並格式化資料,然後上傳資料以作為寶貴資訊。如果需要更多的處理效能和資料處理能力,我們便會將其連接到雲端,讓其他人工智慧模型處理並執行這些合併的資料。客戶一定要瞭解自己想要解決什麼類型的挑戰,以及達成目的所需的架構。」

系統整合商(SI)可以開發及安裝容器化應用程式,以擴充並加入新的特色或功能。從硬體和網路的角度來看,工業邊緣電腦 CE 系列可以連接各種各樣的設備來收集資料。SI 可依照欲解決的使用案例來自訂解決方案。

Kagaya 認為,SI 必須對網路通訊協定有基本的瞭解,並熟悉 Python 或 C++ 程式設計語言,才能在 Hitachi 解決方案的基礎上成功開發自己的人工智慧模型。

無論何時,只要製造商決定投資、升級或更新設備,Hitachi 便會協助客戶確保人工智慧模型不受影響。Kagaya 表示:「我們將與客戶合作,以真正確保模型維持不變,如有必要進行調整以適應新的資料集,我們也會提供協助。」

接下來,Hitachi 正設法在後續系列中加入 5G 或 Wi-Fi 6 等無線技術,以利在邊緣級別執行更多處理作業。Kagaya 表示:「現在,如果將資料傳送到雲端、讓人工智慧模型進行推斷,再返回採取行動,這種作法目前還無法真正滿足設備的需求。」

Kagaya 認為,若要使這個領域發展起來,真正的挑戰將是如何衡量人工智慧模型的準確性。他解釋道,製造商通常沒有耐心,並期望立即看到人工智慧模型帶來的影響。但是,如果製造商能夠花時間等待這項技術帶來的成果與效益,其將為業界帶來劃時代的改變。

Kagaya 表示:「當人工智慧模型的使用量提升後,實際上它會提供更高的準確性。隨著模型不斷處理資料,它會自動進行微調,並提供更準確的結果。」

 

本文由 insight.tech 內容副總監 Georganne Benesch編輯

全面瞭解視訊技術

我們已習慣看到視訊監視技術運用在零售環境中、加裝在交通號誌上,或甚至用於監視城市人行道;然而,監視錄影不再只是用來保護財產和罰款,它還可以實際改善生活,包括減緩交通堵塞與協助年長者。

我們訪談了視訊管理軟體領導品牌 Milestone Systems執行長 Thomas Jensen,探討監視財產以外的使用案例。他將談論與合適的合作夥伴公司合作的重要性、預測性視訊(Predictive Video)的未來發展,以及在視訊技術中採用人本方法的相關資訊。

Milestone 在視訊技術領域的定位為何?

Milestone 專門設計適用於保全業的視訊管理系統,提供以視訊技術為基礎的資料導向解決方案,然而其也能應用於保全業以外的領域。我們為客戶提供視訊資料,並讓客戶能查看當下可能無法用肉眼察覺到的視訊資料。

我們的產品可透過擷取歷史影片資料,進而對過往提供見解。您可觀看即時視訊獲得即時資料。此外,藉由運用我們所有新的技術發展,我們將能在未來根據歷史視訊資料提供預測內容。

從民眾的角度來看,沒有人會真心喜歡視訊監視。我們提供負責任的視訊技術,使民眾和視訊系統使用者能對此技術感到自在。我們以負責任的行事為榮,當然這是指企業管理方面,以及技術運用方面,尤其是視訊技術。因為身為一間在新發展林立的領域中運籌帷幄的科技公司,我們勢必要秉持以人為本的行事態度,並以負責任的方式進行開發。

我們公司擁有以人為本的穩健文化和基礎,無論是面對我們的同事、合作夥伴社群還是客戶。

我認為科技公司肩負守護未來的重責大任,因此我們不得辜負客戶和社會對於我們生產和技術使用方式的信任。而且,身處在這個產業,未必人人都認為我們願意負起責任。

與您合作的系統整合商如何回應這些價值?

作為一種產業,我們面臨著挑戰。我們經常著迷於自己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在我們心目中,我們的產品若不是上帝給人類的餽贈,至少也是我們為客戶獻上的禮物。而客戶真正關注的重點是:「這項產品能為我做什麼?它能為我的業務創造什麼價值?」

我認為無論做什麼事,我們都應該首重於客戶和我們創造的價值。我將稱為「業務成果」的概念帶入了 Milestone,每當開發新產品、新功能或首次發售商品時,我們都必須瞭解它會為客戶帶來什麼樣的成果。我們鼓勵合作夥伴採取相同的做法,包括系統整合商和我們總體的技術合作夥伴。

我們可以從這個領域期待看到哪些新興的業務成果?

我們目前主要銷售用於安全防護與保全的視訊解決方案,不過我們可以開始研究如何在保全方面延伸發展。例如,您可以監控交通模式。傳統上,您只會在街道上使用攝影機來查看速度控制或闖紅燈的情況;然而,明天我們可能就會將安全防護和保全功能結合至交通管理系統和分析功能中。我們能以智慧方式使用視訊資料,將車流重新導向至備用道路以防止交通堵塞,進而也避免一般有大量車輛在道路上怠速時會造成的污染。這樣也會提升社會的生產力。

除了銷售可提供安全保障的各種元件,我們也應該敦促自己瞭解真正對客戶帶來影響的因素。如此一來,才能逐漸發展出不僅止於管理車速或罰款的使用案例或業務成果,同時還能實際強化我們使用技術的方式,以提升客戶與民眾更廣大的福祉。

系統整合商需要做哪些事,才能取得這些業務成果?

Milestone 讓客戶能夠取用我們的技術、堆疊,以及我們的所有專家。我們的許多技術合作夥伴關係皆與系統整合商密切合作。我們也與 Intel 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夥伴關係,以利持續向市場推出更多這類要素。

這並非表示系統整合商不該瞭解他們所銷售的技術,而是他們首先應該要真正瞭解客戶,以及他們帶給客戶的價值。對我來說,這相當於取代銷售產品和實施產品的傳統觀點,改為著重於如何展現解決方案的能力。

能否談談您對現有合作夥伴關係的看法?

我們已決定要成為資料導向視訊技術領域的專家。我們也期望在技術方面與願意實現這項願景的合適合作夥伴攜手合作,並一同為共同客戶創造價值。這也關乎我們如何確保共同提供出色的最終解決方案,而不是僅由一方自行發揮。

因此,我們有兩類合作夥伴。我們有技術合作夥伴;我們會透過開放平台技術(API、驅動程式等)和他們一起整合我們的解決方案;此外也有實際為客戶創造並實現價值的合作夥伴,例如系統整合商、經銷商等。

對於合作夥伴公司,我們顯然會重視其技術、願景和商業能力等方面的能力。然而更重要的是,我們漸漸發現真正的合作夥伴能創造具體可見的業務成果或價值,而不只是提供產品。

我們日益要求合作夥伴採取負責任的做法,包括生產方式、銷售與整合方式,以及將我們提供給客戶的技術堆疊加以運用的方式。我們相信,我們有責任創造出真正讓客戶和所處社會都能受益的技術。因此,實際上我們挑選合作夥伴的重點在於這四大方面:能力、能夠實現業務成果、雙贏的合作夥伴關係,以及負責任的做法。

您如何與 Intel® 等合作夥伴合作,以將解決方案推向市場?

選擇合作夥伴以及 Intel® 等核心策略合作夥伴時,我們會考量其具備哪些現有能力,可支援在新的技術領域開發新產品,例如現今尚未充分利用的領域,或是我們可以在客戶面前實際創造價值的領域。

因此,Intel 團隊和 Milestone 團隊之間持續保持簡報和交流互動。雙方團隊非常密切地商討如何利用 Intel 技術持續開發我們的平台,同時確保技術之間保持流暢的相互連結,以利系統整合商真正加快我們共同的業務發展。

您如何與合作夥伴合作,以拓展視訊系統的用途和功能?

我們曾與一個美國城市合作,以紓解其市內的交通狀況。他們起初意識到的其中一項重點,便是很難以智慧方式預測交通模式。透過使用我們的技術將攝影機安裝在街道上,客戶開始能夠解決這項問題並掌握交通模式。他們在時間戳記中循環執行模式,並開始分析城市日常生活中會出現的所有要素,比如瞭解交通流量存在巨大差異,因此便開始研究早晨和下午時段中,東西向與南北向的車流量有多少。

他們能做的便是依照交通模式,為市內的所有交通號誌重新編程。如果民眾早上大多從南面和西面往城市移動,市府便能在早晨時段中,為這些方向的駕駛者延長綠燈時間,並在下午時段改為延長反方向的綠燈時間。

對該城市而言,成果當然是縮短了尖峰時段,並儘可能減少了市民在路上花費的時間。基於同樣的緣故,我們也提高了社會的生產力。而最重要的一點,也是現在環保意識高漲下格外重視的一點,便是怠速的車流會產生污染,因此隨著車流量減少,我們也可以幫助減少車流帶來的污染。總而言之,這些是過去未曾透過監視錄影來實現的重大成果。

還有哪些領域能以全新方式運用視訊技術?

比如在醫療保健方面,可以讓醫師有機會提供虛擬看診服務,這在 COVID-19 疫情期間非常重要;此外也有許多在家中運用監視錄影協助年長者的相關討論。沒有人願意讓年長者全天候被攝影機監視著,這一點我相信大家都能認同。然而,在我們的軟體與熱感應器技術搭配運作下,無需啟用視訊即可進行完整偵測。

因此,如果年長者在公寓地板上絆了一下,您將能透過熱度訊號,查看對方只是在繫鞋帶,還是真的心臟病發作。在這種情況下,短短兩分鐘可能會成為關鍵。沒有人會一直坐著關注年長市民的視訊影片,但系統會根據動作感應器和熱感應器觸發自動警報,基本上可以挽救生命。

再以零售業為例。除了防範順手牽羊和入室盜竊等意外,還可用於改善顧客流量。如何提升顧客體驗?我們實際上可以引導顧客動線,並且在顧客聚集於走道上並想結帳離店時,我們還可以加開收銀台。因此除了保全外,我們還能做很多事。這事實上關乎我們如何應用這項技術,並要思考有哪些要素能真正讓客戶的生活更輕鬆、更出色或更繁榮。

整體而言,您對視訊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有何願景?

Milestone 志在支援全社會,讓全世界都能看到,並利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感應器技術等新科技,實際運用歷史和即時資料來預測未來會發生的事。

回顧交通的例子,想像一下,若視訊技術實際上能根據即時發生的交通模式,預測出接下來五分鐘內必定會發生事故,然後它可以啟動紅燈號誌,使我們能避免事故發生。這就是未來技術和視訊技術可以真正實現的事。

而且,對我們而言,我們誠心相信科技(尤其是視訊技術)應該為人性而生,而非反其道而行。當然,我們喜歡營利。這正是我們存在的原因。然而,我們確實相信,行事負責並以人為優先考量,對企業而言實在有好處。因此,對我們而言,視訊技術的未便是以負責任的方式,將我們的技術、我們的平台以資料驅動應用方式。

我們必須持續挑戰現狀。而我們挑戰現狀的一種方式便是表示:「我們開發的是產品,但銷售的是解決方案。」我們知道我們無法掌握這一切,但我們知道技術發展是如此快速,如果我們找到合適的合作夥伴,我們將乘浪前行。

相關內容

如須進一步瞭解視訊監視技術的未來發展,請收聽播客「Human-First Video Surveillance with Milestone」(Milestone 以人為本的視訊監視),並參閱「安全和防護趨勢:SI 如何成功」。如須瞭解 Milestone Systems 的最新創新,請前往 Twitter 關注 @milestonesys,以及 LinkedIn 關注 Milestone Systems

 

文稿編輯:Christina Cardoza,insight.tech 資深編輯

引人入勝的數位招牌影片內容提升顧客互動

告別乏味的招牌。吸睛、充滿驚奇且引人入勝的數位招牌影片內容,使得一成不變的靜態內容漸漸遭到淘汰。它還能增加收益,同時提升與顧客間的互動。

VITEC 公司旗下的 Exterity 提供 IP 影片、客戶體驗與數位招牌技術 ,其 IPTV 解決方案全球業務副總 Colin Farquhar 能夠見證這項發展。

當 Farquhar 最近在舊金山觀看金州勇士隊的籃球比賽時,他對於大通銀行中心( Chase Center)採用引人入勝的影片招牌感到震撼,並表示:「我從來不知道能夠將影片招牌運用得如此出色,且十分適合支援整體的機構營運。」

Farquhar 所感受到引人入勝的體驗正是場館業者的孤注一擲,藉以提升與球迷的互動體驗並帶動營收。大通銀行中心在 2019 年開幕,擁有 9,699 平方呎的影片顯示器,是室內場館中最大的中央懸掛板顯示器。

Farquhar 表示:「影片招牌日漸普遍,並且在影像品質、解析度和支援所有功能的平台動力方面有明顯的進步與改善。」他對於能在多螢幕上順暢地傳輸影片感到特別印象深刻:採用額外面板與中央顯示器同步,以及能夠順暢轉換各式各樣的內容類型。

內容挑戰

每一次都能順暢播放得要歸功於工廠廠房中的精靈。

讓一切看起來輕鬆無比其實是件難事。首先,安全性是一項重大挑戰。Farquhar 表示:「為了確定保有從起源點到顯示點的完整性,採用合適的方法來傳遞內容是重要的關鍵。」這項挑戰尤為重要,因為影片招牌在零售業、觀光服務業、醫院及公司行號等各種產業中能夠吸引眾人目光,而每個產業均可能會採用不同的安全協定。Farquhar 表示:「當利益相關方在內容傳遞接力賽中接棒時,安全性問題往往會受到忽視。」

網路基礎設施的變化多端則是另一項挑戰,因為串流媒體必須與其他占用頻寬的服務相互竟爭。Farquhar 表示:「你不可能保證一定能夠使用最穩定的網路品質。如果我正在播放能重現色彩完整性的高解析度 4K 影片內容,我們就需要使用非常高的頻寬。」

管理內容傳遞又是另一項讓製作人夜不能寐的挑戰。雖然為一個顯示器製作和傳遞內容可能相當直接明確,但要將內容部署到 1,000 部顯示器上卻顯得困難重重。這不僅僅是規模技術性的問題。Farquhar 表示:「必須根據可能會發生的觸發因素來變更內容,不同季度或淡季的內容也要有所調整,同時還要擔心整體網路的效能,這也是一項巨大的管理挑戰。」衡量內容的效能與部署情形會提升問題的複雜性。Farquhar 補充說明:「當第三方提供內容時,比如說贊助單位,他們會希望瞭解如何使用那些內容。」

技術驅動的解決方案

內容管理系統採用 Exterity 的 IP 產業專業知識和影片數位招牌解決方案,透過現有網路發送內容,並衡量其效能規模。

Farquhar 說道:「我們提供各種管理工具,能夠有效監測所有裝置。這可讓我們將裝置分區、鎖定影片內容、根據一系列的地點位置決定執行排程等。這些可能會涉及很大、很複雜的系統,且有許多不同的內容必須管理、協調和追蹤。因此,我們的工具能為顧客提供許多便利之處。」

Exterity 採用 Intel® 技術來支援影片編碼解決方案,能夠建立內容串流並透過顧客所用的網路發布。Intel® Media SDK 確保能有效傳遞影片,並以正確格式顯示在正確裝置上。

Farquhar 表示:「Intel® 技術是我們提供完整端對端解決方案的基礎,藉以支援視訊發布並傳遞至影片招牌。」

數位招牌影片內容推動業務營運

這種對影片招牌發布的支援方式,能夠為許多產業中的組織教育並取悅其客戶受眾。互動功能與個人化在此為關鍵。Exterity 與郵輪產業等合作,並將影片整合到整艘船和客房中。

艙房內的螢幕能夠提供額外機會,將內容個人化並提供量身打造的促銷內容。系統會利用忠誠度方案的資料來量身打造內容。影片不必僅僅是針對娛樂用途。Exterity 也會有效利用影片招牌來訓練銀行行員。

無論在大螢幕或是個人行動電話上,未來的影片招牌和串流內容將會著重在順暢的個人化互動體驗。儘管目前市面上已有人提供這類個人化服務,但仍有許多不足之處。Farquhar 表示:「互動體驗還沒有完全連結起來。未來,我們會看到結合更多技術,藉以提供更順暢的互動體驗。」

提升 5G 覆蓋率將有助於解決部分連線能力上的挑戰,這是另一項值得期待的發展內容。我們會看到像電影《關鍵報告》中的情況,也就是當湯姆.克魯斯走在街上的時候,會有一整個為他量身打造的看板嗎?Farquhar 表示:「當然,只要我們克服隱私問題就行。『鄰近性』是一個我們才剛開始利用的有趣概念。它能夠開創許多有趣的應用。」

無論是大通銀行中心的超大螢幕或是每個人手上的行動裝置,影片招牌能提供的引人入勝內容和順暢品質能夠吸引您的注意力,並帶動營運商的營收,或企業想要提供的商業成果。

所以,當 Farquhar 下次觀賞勇士隊的比賽時,他可能會在 Steph Curry 這位超級明星上籃得分時,收到通知鼓勵他購買這位球星的 T 恤。或者,如果你是足球迷的話,在 Cristiano Ronaldo 每次射門得分時也會收到購買相關周邊商品的通知。

有了影片招牌和內容傳遞等功能後,人人都能得勝,大家都是贏家。

 

本文由 insight.tech 內容副總監 Georganne Benesch 編輯。

ViTel Net 檢驗遠距醫療

當我們學著生活在飽受 COVID 影響的世界時,我們體驗醫療保健的方式很明顯已永遠改變了。儘管還是有可能親自去看醫生、前往診所或醫院,但遠距醫療卻不會改變。然而,患者、服務供應商,以及或許是最重要的醫療保健系統是否已準備好迎接這項新的事實?

可擴充虛擬醫療解決方案供應商 ViTel Net策略長 Richard Bakalar 博士在遠距醫療上的經驗豐富,令人印象深刻。這些經驗是他在跟隨白宮出國訪問、照顧受到國內自然災害影響的患者,以及帶領海軍過渡到遠距醫療期間所獲得。他將與我們一同探討從疫情大流行時的遠距醫療所汲取的經驗教訓及其挑戰,以及整個醫療保健領域如何能在未來受益。

從患者和供應商的角度而言,遠距醫療的價值為何?

便利是一大優勢,但我認為更重要的因素是適時取得正確的資料。面對面護理的挑戰之一在於患者請求護理或排定進行護理,和患者出現問題之間往往會有所延遲。在遠距醫療領域中,您卻可以同步進行。

您還可提供背景資訊。就診期間患者可能會待在家中,因此您可能會在視訊的背景中看出一些端倪;例如,可能會顯示出環境因素上的缺陷。當患者在診所或醫院的環境中就診時,醫師可能就無法取得這類資訊。

因此,取得更多背景資訊、更及時、更便利,甚至擁有更頻繁進行評估的能力,這一切都為最佳化護理措施排程和護理環境提供極大的靈活性。在需要提供實際狀況時,有時候面對面就診更有優勢。然而,如果有時效性的問題,這時虛擬就診可能是更佳的選擇。

在您漫長的遠距醫療生涯中,您學到了什麼經驗?

當我從軍方轉換跑道到民營企業時,有幸成為美國遠距醫療協會(American Telemedicine Association)的主席。我們在那裡學到的是,許多組織擁有的遠距醫療專案都是分別針對不同的科室。而針對遠距醫療對這些科室在護理上的影響,這些專案均分別造就出獨立的可行構想。我在早期學到的是,可能需要更多有條理的方法。

比如說放射科,各個醫療專科中都不會設有獨立的放射科;而是會在醫療系統中設立可支援整體護理過程的放射科部門。遠距醫療則能夠利用這種模式,也就是說我們能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無論是就步驟準則、商業,甚至是技術基礎架構等角度而言,只要改變那些需要改變的小地方,就能在單一平台上採用專科模組。此外,此模式也不一定只適用於遠距醫療計畫,其實也可應用在創新計畫上,遠距醫療就是創新計畫早期的使用案例之一。

我早期學到的一個經驗是:管理需要集中、技術需要集中,並且領導層需要從技術、行政和臨床角度,由上到下為計畫提供策略支援。不過,創新技術實際上是由下到上,亦即來自現場的最終使用者(例如,在醫院的病床邊)。創新是由下而上,而支援則是由上而下。當您擁有這種跨領域學科的管理方式時,遠距醫療就能往多方拓展,並且十分有效。

實施臨時遠距解決方案的挑戰為何?

採用我所謂的「應用程式商店法」來進行遠距醫療是一項挑戰,市面上有許多不同的應用程式,它們不一定會相互連結。這些應用程式間不會有資料流動,工作流程不會完全整合,在不同的應用程式間也不一定會看到標準化的報告。

然而,工作流程和報告卻必須加以整合。因此,具備眾多模組的平台便能夠讓您完成這項任務,同時還具備報告和資料擷取功能。這個平台也能夠連回紀錄系統,像是電子健康紀錄、影像 PAC 系統,以及業務與相關財務系統。這些系統皆需要協調一致,以利提供遠距醫療服務。

為何在醫療保健業中整合遠距醫療如此困難?

民營企業的做法相當分散。各個獨立部門均擁有獨立的專案主持人或個別技術,且資料全為獨立保存。醫療保健業也尚未建立遠距醫療的商業模式,因為傳統意義上的補償十分有限。

因此,我們所面臨的挑戰是轉變管理、技術基礎架構、業務補償模型和過去 10 到 15 年的法規障礙。此外,還要讓患者和更重要的供應商採納和接受。供應商對於採用這項技術十分猶豫不決,因為在 COVID 出現前,他們十分忙於面對面護理的事務。隨著 COVID 來襲,他們必須採用這項技術來向患者看診,也因而體認到這項技術的價值。

在後 COVID 疫情時代,即將浮現的問題便是患者數量多於可用的醫師數量。我們在整體取得醫療保健服務方面也仍然有問題。因此,問題是如何在整個醫療系統中更有效地利用有限資源(醫師資源、輔助醫療資源、其他人力資源),才能為更多民眾提供更好的護理,並且更公平地分配資源。

不過,我認為仍有理由保持樂觀,因為患者已看到其中的價值。他們會在工作中使用視訊會議;他們會看影片來尋求娛樂。所以,他們會認為:「醫療保健服務為何不能透過視訊來進行?」因此,未來的患者將會要求能更善加利用遠距醫療服務。醫療系統將會體認到在許多情況下人力不足時,遠距醫療就能提供更有效率的服務。

然後,付費者已經察覺到,從長遠來看,遠距醫療其實能為他們省錢,特別是用於慢性病情況或是醫院醫療系統中的高成本服務時。即使在基礎設施擴充前的個別醫療照護費用會更加昂貴,但偶爾進行護理可能就比較便宜。

關鍵在於,如果您擁有多個應用程式,維護這些介面便所費不貲。但如果您使用擁有多個模組的單一平台,電子健康紀錄、資料倉儲和財務系統等介面維護起來就會變得更加輕鬆。這也是眾多組織必須在未來進行的部分投資之一。

ViTel Net 如何有助於精簡和整合電子健康紀錄系統?

有許多組織要求修改電子健康系統,以支援不斷變化的付款要求和法規。然而,遠距醫療在過去處於次要地位。在過去的一年半中,這種情況一直不斷變化,但這並不會改變以下事實:EHR 的主要設計旨在成為交易系統;卻未設計成可自訂、可設定的工作流程引擎,亦即能滿足遠距就診需求的引擎。

ViTel Net 可發揮的關鍵功能是敏捷。我們可以在我們的平台上做出極快速的改變,然後與交易系統共用關鍵元件。這個情況會同時發生在前端與後端,即提取人口統計資訊和歷史資訊,然後在交易結束時將醫療照護摘要結果放回電子健康紀錄中。這樣可延續面對面護理和虛擬護所需的護理措施。我們能協助虛擬就診,並提供視訊會議和語言處理,這些是電子健康紀錄不適合處理,但虛擬就診卻需要的細節。

遠距醫療領域中是否有語言處理等角色?

人工智慧技術即使在語言處理等最基本的層面中也很重要,尤其是當您開始觸及更多樣化的群體時。並非所有人的第一語言都是英語,而患者及其家庭成員,以及廣大的醫療網絡均必須能與醫療系統進行更有效的溝通。因此,我們已納入遠距醫療平台的其中一項服務便是語言服務,無論是視訊還是音訊,並提供多種語言。

其中一項挑戰是資料倉儲中缺少了過去幾年透過虛擬問診所產生的所有資訊,因而錯過利用它的機會。現在要問的是,為何資料倉儲中沒有那些資訊?這是因為大多數交易系統(電子健康紀錄)並未針對遠距醫療進行程式編碼。以往,這只是其業務的極小部分,有點像是捨棄其業務的小細節所造成的結果。而虛擬問診通常是單一活動,而非持續性的醫療活動,所以這不是問題。

然而現在,隨著我們開始提供慢性病護理,透過虛擬問診所產生的資訊對於準確分析患者與群體健康將變得益趨重要。因此,正確進行程式編碼的能力、能將這些資訊納入資料倉儲中,以及更全面瞭解患者的能力,在未來將變得更加重要。更準確的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對此將至關重要。

娛樂、零售和金融行業已完成其中最主要的工作,這是採用其中一些新技術的絕佳機會,我們可以借助其經驗,將這些能力用於醫療保健領域。

醫療保健組織如何為成功做好準備?

好消息是遠距醫療已處於數位轉型之路的第三波浪潮中。它始於 1990 年代初期的醫療影像儲傳系統(PACS),接著是電子健康紀錄,如今則是遠距醫療平台。從前兩波浪潮中所學到的一件事是,您會希望與即將共同投資的組織合作。這些組織是否會分擔風險?它們是否可靠?它們是否創新?也許最重要的是,它們是否會提供您所需的支援;不僅針對初步執行,同時還針對持續的創新、訓練與支援,這些對於使投資在未來顯露出價值是必要的。

我一向喜歡問原因:「為何你要這樣做?」而不喜歡問方法。方法在現今其實非常容易,因為各種技術很豐富且強大。高層領導必須定義各種目標:為何要在特定時間為其組織採用遠距醫療。以及,他們未來希望如何利用它?所以這是第一步,亦即管理方面。

第二步便是組成一個跨領域學科的團隊,這樣不僅可擁有技術人員代表,同時也有營運人員,這些人員必須從投資和商業模式的角度對專案提供資金與支援。然後臨床醫生必須參與其中,以便他們能告訴您什麼是實用的、需要些什麼,以及痛點在何處。

而且我始終認為遠距醫療並非一項技術,而是一種服務。它是各個組織在發展其計畫時必須考慮的一項重要概念。遠距醫療領域也必須提供面對面醫療所需的所有功能。

相關內容

如須進一步瞭解遠距醫療的未來,請收聽我們的播客「Virtual and In-Person Care Come Together with ViTel Net」(虛擬與親身醫療結合 ViTel Net),並閱讀「遠距醫療是照護的未來,而未來即在眼前」。如須瞭解 ViTel Net 的最新創新,請前往 Twitter 關注 @ViTelNet,以及 LinkedIn 關注 ViTel Net

 

本文由 insight.tech 資深編輯 Christina Cardoza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