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轉關鍵系統至物聯網的 4 個訣竅

將嵌入式系統連線物聯網會遭遇兩大問題。首先即是擴充性:舊式系統橫向之間的擴充,以及針對未來需求的前向擴充。第二則是安全:連接各系統基礎架構的橫向安全,以及系統生命週期發展當中的前向安全。

令人驚訝的是這些問題可借鏡電信產業的軟體定義基礎架構 (SDI) 概念(如虛擬化和工作負載整合)而解決。建立在 SDI 之上的系統擁有硬體導向架構所無法比擬的靈活彈性和擴充性。這種新的基礎架構讓舊式系統迅速移轉物聯網,也能夠迅速導入新功能,隨時間持續進化。

SDI 還能夠強化安全。網路攻擊的性質捉摸不定,而以硬體為主的系統更新困難。反觀著重軟體的基礎架構則具有靈活彈性,能夠迅速變化。不但如此,軟體型式的做法也較容易導入新功能,如即時的網路安全分析。

1. 硬體整合

Wind River Systems, Inc. 市場開發總監 Alex Wilson 指出,SDI 在嵌入式的應用涉及兩個層面。首先是他稱之為「東西向整合」的層面,意即將一個廠房內的各種不同功能合併於單一共用平台(圖 1)。

圖 1. 整合與虛擬化這兩個 SDI 概念已逐漸從核心網路移轉至物聯網邊緣。(影像來源:Wind River Systems, Inc.)

對於工作負載整合,他表示:「能將子系統數量縮減而為企業各個部門節省成本。」其中必須留意的是,東西向系統的主要特徵在於對即時控制和工作區域功能安全的需要。

在此前提下,虛擬化技術能夠將整合式系統中的各個功能互相隔離(圖 2)。Wilson 說道:「你應該會想要把關鍵程式碼從軟體其餘部分抽離,包括物聯網通訊介面,藉此將關鍵軟體的安全威脅曝險最小化。」

圖 2. 利用虛擬化,即可將關鍵應用程式與資料隔離,提升安全。(影像來源:Wind River Systems, Inc.)

不但如此,增添新的應用程式時也無需重新認證既有功能,可縮短升級作業的停機時間。Wilson 表示:「虛擬化讓我們能先更新、驗證新功能之後,才將舊功能汰除。」

2. 軟體定義基礎架構

其次為虛擬化,即是 Wilson 稱之為廠房和雲端之間的「南北向」連線。他認為此基礎架構必須扁平化,讓邊緣有空間提升處理能力(而非全部於雲端執行)。這就包括了利用霧運算在邊緣套用分析功能,僅於絕對必要之時才使用雲端。

此改變可降低延遲並減少頻寬消耗。Wilson 表示:「我們比較關心的是拓撲的扁平化,用一般的伺服器設備執行服務;或許是本地端雲端,或是霧端,或是在雲端本身 [if needed]。」

虛擬化的南北向系統主要特徵為擴充性、效能和高可用性。據 Wilson 說明,如此能夠「隨需隨時在所需之處部署服務。」

在這整個虛擬化的新基礎架構,即可利用 Wind River Titanium Cloud 等軟體來管理應用程式、安全性和連線功能。Titanium Cloud 是一套電信業等級的套裝系統,專為需要高可靠性、效能及安全性的系統而開發。

3. 生命週期安全

前文探討的是虛擬化技術在各個系統之間的價值。那麼系統生命週期向前推進的擴充需求呢?許多物聯網裝置均因缺乏持續的更新而如同棄子,久而久之成為新攻擊手法的絕佳目標。

為防此風險,開發人員可追蹤 CVEUS-CERT 以及 NIST 等服務的威脅公告,立即套用任何新發布的修補程式。Wilson 表示:「利用這些資料庫,就能確保自己不會和其他人落入相同的陷阱。」

4. 即時安全分析

追蹤最新資料庫狀態非常重要,但這仍是被動的做法。主動的措施自然為更好。此時,Greenwave SystemsAXON Predict 等即時分析工具即能夠有所幫助。

AXON Predict 讓系統在特定動作能夠自我監控、自主運作。例如,它能夠監控資料洩露與惡意軟體插入、檢查資料污染的可能性,並可監控通訊管道是否有非必要的通訊(圖 3)。

圖 3.  AXON Predict 能夠導入即時網路安全分析。(影像來源:Wind River Systems, Inc.)

若發生可疑通訊,則平台能夠警告操作者或直接關閉該管道。Wilson 說:「這真的是網路安全最尖端的技術。」

網路安全不可停滯

從舊式系統的移轉到確保資料安全,物聯網革命充斥各種大小問題。虛擬化和硬體整合等各種工具和技術對此轉型大有幫助,而新的即時網路安全分析技巧也讓威脅偵測與管理變得更主動。

若要進一步瞭解此主題,請觀看網路研討會「利用虛擬化技術安全地移轉您的舊式工業關鍵基礎架構系統到物聯網」。

深度學習如何讓城市更安全

監視錄影系統已成為整個城市安全保障的基石,但是這些系統所產生的錄影影像,數量已超過城市所能負荷。要物色相關人員去監視錄影影像並搜尋歸檔影片一直是個挑戰。而且,當部署的攝影機越來越多,問題也越來越嚴重。

藉助人工智慧 (AI) 可以讓搜尋和分析錄影影像變得更輕鬆,進而減少人工作業的需求。但是傳統 AI 部署難度頗高,通常成本很高而且相當費時。

GeoVision Inc. 的產品經理 Sean Lin 表示:「針對新的應用或位置自訂 AI 演算法可能要花研發團隊四到六個月的時間」,「而且結果可能平凡無奇,因為有太多的誤判警報和其他錯誤」。他繼續指出:「各個城市需要一種更簡單的方法,讓操作人員可以在重要的錄影影像中準確找到他們要尋找的目標,而不是大海撈針。」

深度學習解決方案之出現會大幅改善電腦視覺與影像分析。這些系統效能更強大、更容易部署,而且馬上可在市面上取得。

透過深度學習,可以根據設置攝影機的環境特色去訓練不同的模型。演算法基本上是針對每種情況而自訂,不需要重寫。

數量龐大的視訊資料是助力而不是阻力。深度學習可以持續汲取資料,以便適應新條件和要求。

深度學習正在改變遊戲規則

藉由深度學習,諸如臉部辨識或運動偵測等電腦視覺技巧均變得更加精密,監視錄影與其他視訊應用也隨著轉型。

在控制型環境中,傳統演算法能發揮良好作用,但是它們通常是針對特定使用案例所編寫。例如,偵測跨越預先決定的虛擬線條的一個物件或人員,基本上就是簡單的是與否演算法。當這類演算法在比較複雜的情境中執行時就會出現難題。

Lin 提出更清楚的例子:「當您將傳統的演算法套用到不同的攝影機位置,有些攝影機設在公園裡,有些可能在街道上,這些實際的環境在錄影影像中呈現不同的影像。傳統演算法無法處理這些細節。」

「在忙碌的街道上,因為不斷有人來來往往,所以運動偵測或入侵者警報經常會有誤警。這是傳統演算法的限制。」他說。

另一個常見的情境是警察利用臉部辨識來指認通緝對象。「透過深度學習,基本上我們只要把一張相片或一段影片存入資料庫,即可登錄這個人的臉孔。然後,我們的軟體可以自動搜尋一個月前、兩個月前的所有監視錄影片段,並自動找到當局要找的那個人。」Lin 說道。

他預測,不久後很可能只需要一張素描而不是相片就足夠。雖然辨識準確度會降低,但這是傳統演算法完全無法做到的。

這就是 GeoVision Inc. Smart Video Management Solution(GV-VMS) 的出場時機,進一步推動 AI 模型的發展,並能進行更加複雜和密集的分析。GeoVision 深度學習演算法可以針對多種條件進行訓練,包括:

  • 計算朝兩個方向移動的人員或物件
  • 偵測和辨識多種應用中的臉孔
  • 在影片中偵測到臉孔時,將臉孔遮罩以保護隱私
  • 把在模糊條件下拍攝的影片「除霧」,以便清晰呈現影像
  • 把多台攝影機的影片接合成單一全景視圖
  • 在震動環境中進行防震錄影
  • 在佔用率代碼有所限制的地方計算人群數量
  • 移除由廣角鏡頭造成的變形
  • 智慧搜尋某個區域有運動的事件

端到端的解決方案

GeoVision 獨特的深度學習功能之基礎,是由攝影機、錄影伺服器和視訊控制中心組成的綜合系統。它透過標準通訊協定連接 GeoVision 和第三方 IP 攝影機,如圖 1 所示。之所以能夠達成這樣的規模,是因為採用可提高視訊處理效率和深度學習能力的 Intel® 處理器。

圖 1:GeoVision Smart Video Management System

GeoVision 攝影機能夠在網路邊緣進行深度學習。攝影機可以在偵測到某種狀況時傳送警告,而不是把所有影片傳送到中央位置進行分析,這樣可以減少延遲,盡快採取行動。

大多數城市均有舊式的監視錄影系統,包含攝影機、閘道和軟體。GeoVision 應用程式設計介面 (API) 和軟體開發套件 (SDK) 能與舊有的硬體和軟體連線。GeoVision Control Center 有統一的雲端管理軟體,把所有 IP 攝影機整合成為一個整體的安全與管理系統。

有一個例子是,梵帝岡市使用監視錄影系統已有數十年之久。經過多年,形成了採用多家廠商的不同攝影機、閘道和軟體工具的情況。梵帝岡與 GeoVision 合作,有策略地把舊攝影機和軟體整合成一個中央監視錄影解決方案。在重要的政府機關大樓、教堂、禮拜堂和路口的攝影機均由中央控管。GeoVision 解決方案打造一個統合型系統,監視整個羅馬 140 個據點的錄影影像。

聰明靈活,自由擴充

該解決方案可以有效擴充供任何等級的視訊用途。單一實作可以管理多達 57,600 個視訊串流。系統把視訊資料傳送到統一的雲端管理系統,這個雲端管理系統可以監視和控制超過 1,000 個 GV-VMS 系統。在後端,巨量資料可以藉由搭載 Intel 處理器的伺服器儲存在客戶的資料中心或雲端中。

Smart Video Management Solution 也與其他系統整合,如火警偵測或出入控管,讓它的整體功能更全面。以連接出入控管為例,解決方案可以藉由臉部辨識允許人員進入任何類型的禁制區,無論是限制進出的建築或是停車場。它可以在中央視窗中顯示其他系統的資料。

把深度學習以及與其他軟硬體整合的能力結合起來,各大城市可以使用像是 GeoVision 提供的解決方案來改善監視錄影的效用。深度學習改善了自動化回應,整合會提高營運效率,而擴充性則代表監視錄影系統的功能不會因為城市擴張而失去效用。

「若論城市的某種使用情境,傳統的監視錄影解決方案可以滿足所有基本需求。但是一旦某個專案發展至城市的規模,只需一天,您就會收到數千小時的錄影影像。您要花費太多時間和過多的人力才能真正查明您想要找的內容。操作人員利用 GeoVision 解決方案可以更輕鬆地挑出他們正在尋找的人物或東西。」Lin 說道。

使用 Docker 快速部署物聯網

隨著物聯網端點的數量倍增,使用其資料的服務也跟著增加,我們需要用擴充性更好的方式來協調和部署軟體。

容器技術如 Docker 對於克服這項挑戰很有幫助。容器化的程式碼可以橫跨分散式系統從中央整合協調,因此能夠更輕鬆擴大設計規模。容器也有一道硬體抽象層,可以在物聯網端點中常見的不同系統上執行。

但是這只解決了一半的問題。有如物聯網端點,物聯網服務有極大差異性,各服務使用許多不同的 API 和傳訊通訊協定。要在各種異質的裝置和服務之間傳輸資料,開發人員需要一個通訊中樞,把所有這些系統之間的訊息轉譯。

為了克服這些挑戰,結合容器化與傳訊的平台因此崛起。開發人員可利用這些平台在雲端建立 Docker 化的工作負載,把它們部署到邊緣裝置,在本機分析資料,並做出適當反應。邊緣裝置接著把資料和結果推送到雲端,必要時可供遠端監控(圖 1)。

圖 1. Azure IoT Edge 這類的平台可進行 Docker 化工作負載佈建與端對端傳訊。(資料來源:Microsoft)

在本文中,我們會探討一種這類的服務,也就是 Microsoft Azure IoT。

容器化程序

Azure IoT 是一個可以開發、部署和管理物聯網應用程式的雲端平台。在眾多功能之中,此平台提供可縮短上市時程的各種服務模組,例如機器學習和串流分析。

雖然這些雲端服務很實用,但是此平台真正的價值在於它有能力把工作負載推送到邊緣。使用最近發佈的 Azure IoT Edge 2.0,開發人員可以利用 Docker 把模組容器化,並將它們部署到執行 Linux 或 Windows 的裝置上。這樣一來,雲端智慧和分析便可以擴大適用於更多裝置,從 Raspberry Pi 乃至強大的工業閘道。

為了管理這些不同的端點,IoT Edge 與 Azure IoT Hub 密切合作。此服務驗證並建立與物聯網裝置的通訊,然後自動執行裝置註冊和佈建。IoT Hub 也可以當作容器化模組的登錄檔、安全傳訊的管道,以及已部署模組的遠端管理連結。

圖 2 所示,使用 IoT Edge 的程序如下:

  • 建立一個 IoT Hub(或使用已經建立的)
  • 向該 IoT Hub 註冊一個 IoT Edge 裝置
  • 開始 IoT Edge 執行階段
  • 從遠端部署一個模組到 IoT Edge 裝置

圖 2. Azure IoT Edge 允許使用 Docker 把模組容器化,並利用安全傳訊進行遠端管理。(資料來源:Microsoft)

邊緣裝置上的 IoT Edge 執行階段負責基本服務,例如邊緣裝置離線時的安全性、儲存和轉送資料,以及管理與網際網路隔離的系統(例如連接到邊緣裝置的感應器)。它也管理模組與雲端之間的通訊。例如,機器學習 (ML) 模組可能僅傳送警示到雲端,而不是全部資料(圖 3)。

圖 3.  Azure Edge IoT 執行階段控制含有必要功能與服務的 Docker 模組。(資料來源:Microsoft)

IoT Edge 使用相同的 API 作為 IoT Hub,所以閘道可以當作本機 IoT Hub 使用。Microsoft 應用技術開發經理 Brett Stateham 指出:「這樣一來,便可以預先設定模組並且同時存放在雲端和儲存庫中,等待被下載使用。」

預裝與自訂服務

雖然目前提供預裝服務,但是開發人員仍可自由複製預裝服務的內容再作修改。或者,他們可以使用自選的語言,從頭編寫自己的模組,再使用 Docker 將它包起來。「所以,它的延伸性極大。」Stateham 表示。

這些服務包括用於商業智慧、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分析,以及行動服務等,族繁不及備載。但是任何服務均可存取資料,因為 Azure IoT Hub 支援 Python、Java、PHP 和 .Net 使用開放 API 與 SDK。「最差的情況下,有些標準 REST API 可以消耗這些訊息。」Stateham 說道。

透過安全的遙測傳訊功能,例如 AMQPS、MQTTS 和 HTTPS,邊緣裝置的資料會安全地傳送出去,而且儲存完成之後,即可供任何後端服務讀取使用。IoT Edge 和 IoT Hub 使用相同的安全傳訊通訊協定,所以通訊、佈建、註冊和整體管理更加簡易。

部署在邊緣硬體上

雖然 IoT Edge 可以在各種各樣的裝置上執行,許多既有系統並非原生支援網際網路連線功能。例如,感應器模組可能具有 Modbus 或 CAN 匯流排的有線介面,或是藍牙低功耗 (BLE) 的無線介面,但是沒有 TCP/IP 堆疊且無法把資料直接推送到雲端。

這時候,Intel® NUC 這類的裝置便能派上用場,Stateham 這樣指出(圖 4)。這些裝置可以執行 Windows 10 或 Wind River Linux,而且能部署在邊緣。他說:「它有 USB 連接埠和 Wi-Fi,以及許許多多其他酷炫的設計」,「而且它可以用來與 BLE 模組對話,並藉此與雲端連線」。同樣地,任何其他模組或感應器,無論有線或無線,均可連接到閘道作為聚合點。

圖 4. 使用邊緣運算系統,例如 Intel® NUC 作為聚合點,具備有線或無線連線的感應器模組就能連線到雲端。(資料來源:Microsoft)

把智慧功能推送到邊緣

IoT Edge 作為 Azure IoT 堆疊的延伸功能,開發人員現在可以馬上安全地把可擴充的物聯網分析和其他服務新增到邊緣,以便連接感應器模組並開始對 AI 原則套用物聯網功能。

想要進一步瞭解部署容器化物聯網工作負載,請觀看網路研討會「Creating Field Gateways with Azure IoT Edge and the Intel® NUC」(利用 Azure IoT Edge 和 Intel® NUC 建立現場閘道)。

物聯網成為中國能源宏願的重要助力

出於對空污影響的擔憂,中國轉向發展潔淨能源的動作引人矚目,而且頗有進展。從它大膽的政策標準可見端倪,政府正亟力投資發展永續的能源解決方案。要達成這些目標,該國的能源基礎建設必須迅速轉型。發電廠與電網必須採用整合智慧電網系統的更先進的全方位解決方案來取代傳統系統。物聯網型解決方案具備中央能源監控與管理的功能,能協助發電廠與電網運營商遵循新標準。

據 Northeast Group 指出,中國計劃到 2026 年為止投資 776 億美元建設智慧電網基礎建設,讓中國能夠部署先進的能源管理解決方案,協助它達成政策目標。

克服新挑戰

在中國引進能源政策與法規的新標準之前,發電廠與電網運營商最為關切的是如何提供源源不斷的能源給各家工廠和各大城市,以促進該國發展。

但如今,他們必須開始遵循新的標準,在 2030 年以前中國的總能耗中必須有 20% 是非化石燃料能源,在 2050 年以前要增加至 50% 以上。這些標準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制訂,將會改變中國生產與配送能源的方式。

要符合這些標準,發電廠和電網運營商務必要部署精準度遠勝從前的智慧能源裝置來監控和管理其系統。這樣一來,便帶動了物聯網雲端型管理系統的需求,也需要一種資料導向的方法來產生、配送和管理能源。

符合新標準

華電眾信等多家公司是中國永續能源發展的關鍵角色,它們協助各地城市政府和企業整合智慧能源管理。他們的智慧能源管理解決方案包括能源監控與管理工具,還有使用物聯網協助運營商遵循新標準的設備。該解決方案提供近乎即時瞭解資產狀態的功能,並且收集和分析資料來達成圖 1 所述的優點:

圖 1. 華電智慧能源管理解決方案的優點。(資料來源:Intel®

智慧能源管理解決方案提供四大主要功能:

  • 遠端資產管理在遠端位置即時監控各種事件及控制能源設備。
  • 可再生能源管理監控和管理永續能源(例如太陽能、水力發電、風力發電、地熱能和波浪能)的生產與配送。
  • 產生需求預測尖峰需求來平衡和優化電網負載 ー 維持適當等級的電壓。
  • 節能目標管理量身打造各種系統,遵循由國家和省政府制訂的指導原則。

電網邊緣的資料解決方案

邊緣的感測器收集關於水、電氣、天然氣、石油、熱能和其他指標的資料。接著資料透過華電的能源閘道和終端設備安全地傳送到雲端。Intel® 處理器能實現端對端系統需要的效能、分析和安全性。

藉由使用華電解決方案,能源生產者與電網運營商可以從雲端或資料中心執行巨量資料分析,以利深入瞭解能源耗用情況與資產行為。遠端管理軟體可以在邊緣監控和管理能源資產。在收集層、傳輸層和雲端層使用此一相同的軟體。(圖 2

圖 2. 由 Intel® 技術支援,華電智慧能源管理解決方案讓生產者和電網運營商遵循新標準。(資料來源:Intel)

藉由智慧能源管理解決方案,運營商可以藉由單向加密傳輸,通過使用企業或省政府平台建立的前端伺服器或 VPN 通道,把資料直接傳送到中國的全國性平台。該解決方案利用低功率、強固化的無風扇終端機和閘道來改善運行時間、降低成本並實現長期的價值。

主要功能

華電智慧能源管理解決方案為生產者和電網運營商提供下列功能:

  • 收集、檢視和分析從邊緣到雲端的資產資料
  • 每個終端機可以同時上傳能源資料到最多 5 個資料中心
  • 確保遵循中央和省政府的規範
  • 使用預測性分析來改善節能應用
  • 託管各類服務,例如維護、支援、資訊更新和線上支付服務
  • 減少現場維護活動,從遠端確認危險的狀況,藉此改善員工安全

經實證的解決方案

華電智慧能源閘道的出貨件數大約 10,000 件,並已在 10 個城市完成部署。比如,在重慶市有五個能源管理據點配備有華電的終端機,用作 IT 政府平台的營運載體。

這些部署啟用了各種不同的功能,可現場收集與接收資料。這些功能包括產生可作為行動準則的深入分析,例如動態資料曲線和報告,以及建立預測性分析機制來實現線上能源監控、管理與節能目標。

達至現在與未來的標準

要遵循中國的新政策與法規,負責該國能源供應的高階主管必須部署能夠協助他們滿足更嚴格的基礎設施標準與目標的解決方案。華電智慧能源管理解決方案整合了物聯網系統,不但能達成合規標準,也能提高營運價值和改善工人安全。現在,發電廠和電網的營運商可以帶頭遵循這些標準,改善中國能源系統的效率,並在現在和未來增加使用可再生能源。

需要更多物聯網資料?試試串流處理

根據最近一份 IDC 白皮書指出,到 2025 年為止,全球的電子系統會產生出 160 ZB 資料,令人驚訝。這類資料有將近 25% 由即時物聯網裝置產生。可惜,因為可用的儲存容量不足,因此僅能儲存一部分即時資料。

資料量爆增,加上儲存容量有限,造成了嚴重的問題:

  • 您如何在儲存最少量資料的同時,避免遺失寶貴的資訊以及資料所能提供的深入分析?
  • 如何即時將各個事件相互關聯,讓您的企業可以主動因應而不是事後反應?
  • 您如何馬上針對事件的關聯性採取行動,以便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並超越競爭對手?

Steve Wilkes 是 Striim, Inc. 的科技長與共同創辦人,他認為記憶體內串流資料處理與分析便是解答。

「若您無法儲存所有資料ー事實上,若您只能儲存一部分資料的話ー您就只有一種結論,用串流的形式,在儲存資料之前先在記憶體內處理和分析。」Wilkes 說道。

記憶體內串流資料處理與分析:基本知識

串流處理可以在記憶體內持續分析資料流,只把狀態變更匯出到檔案系統或資料庫(圖 1)。此程序稱為變更資料擷取 (change data capture, CDC),在物聯網的環境中尤為實用,因為它允許系統確認相關資訊,同時摘要擷取較不重要的資料點。

圖 1. 串流處理會分析本機記憶體的狀態或數值變更,並且只把這些寫入檔案系統或資料庫,藉此減少物聯網資料儲存。(資料來源:IBM

Wilkes 解釋道:「若您不知道為什麼我們會有批次處理資料的功能,真的是因為過去儲存裝置比 CPU 和記憶體便宜。」 「批次的概念是從前囿於技術限制的人為製造物。」但是現在 CPU 和記憶體的價格比較便宜了,Wilkes 表示,您可以擷取變更資料並把它轉變為資料流。

要知道串流處理和 CDC 對物聯網部署有何助益,溫度監控應用程式便是好例子。與其盲目地把多個批次的相同溫度數值寫入資料庫,串流處理和 CDC 會把最近的機器記錄與相關資料流中的最後一個數值做比較。若是新的機器記錄含有一個溫度讀數與資料庫中最後記錄的數值相符,則會捨棄記錄。若是新的機器記錄含有不同的溫度讀數,便把該溫度寫入資料庫,然後再重覆這個循環。

串流處理和 CDC 的顯著好處是需要較少儲存空間,因為可以忽略非常大量的重複性資料。其他附加好處包括:

  • 從較小、更具意義的資料集加速取得更有見地的分析
  • 降低與較小資料集相關的網路傳輸成本
  • 處理器時脈週期的使用效率更好,因為分析各批次歸檔機器記錄的時間較短,而這些記錄中大部份是重複性資訊

從物聯網邊緣到企業的串流處理

在物聯網邊緣使用案例中,通常會在閘道或公司內部的伺服器上部署串流處理和 CDC,讓開發人員享有最大的資料平行處理效能與運算密度(圖 2)。換言之,把 CDC 功能套用到使用相同處理器 I/O 和記憶體資源的串流輸入資料集,有助於最佳化效能和減少延時。

圖 2. 在閘道或公司內部伺服器執行串流處理和變更資料擷取 (CDC) 可減少儲存需求、縮減網路傳輸成本和改善分析效能。(資料來源:Striim, Inc.

閘道與伺服器處理器很可能是多核心裝置,含有充足的晶片內建記憶體和整合型 GPU 或訊號處理功能。在網路邊緣的感應器和傳動器上流通的大部分是訊號型資料流,正好與這個特色的功用相符,而且支援密集運算型工作負載,例如可與更複雜的事件處理資料流整合的機器學習 (ML)。

以這些要求為準,Intel® Core™ 和 Intel® Xeon® 處理器是串流處理的理想選擇。

但是在邊緣以外,透過串流處理和 CDC,企業可以利用即時物聯網資料的架構性要求將既有的系統現代化,並因此受惠。企業的歷程資料庫含有長期累積下來的大量營運資料,利用 CDC 和串流處理可同樣節省儲存空間和減少網路成本,同時改善閘道或公司內部伺服器的分析功能(圖 3)。

圖 3.  變更資料擷取 (CDC) 可以套用到物聯網架構較上層的應用,從舊有的設備中建立即時資料流。(資料來源:Striim, Inc.

諸如製造、醫療和資安等產業過去要花費數小時、數日甚至更多的時間,從大型的資料湖泊擷取重要的資訊,如今可以利用事件導向的基礎架構在數分鐘或數秒鐘內取得營運相關的深入分析,藉此獲得優勢。整體而言會讓資料流通更流暢、透明,無論從北到南、西到東或任何方向,資訊可以到達物聯網架構的任何地方(圖 4)。

圖 4. 串流處理可以協助企業盡量減少儲存空間和網路成本,同時增加分析速度。(資料來源:Striim, Inc.

Wilkes 表示:「在這個架構的框架之中利用變更資料擷取,您可以把歷程資料當作是即時物聯網資料。」 「您可以藉用這個方法,把製造設備或其他設備中負責寫入資料庫的既有投資現代化。」

比如,Striim 平台是一個 SQL 型串流整合與分析軟體套件,允許把即時、記憶體內的 CDC 套用到感應器節點直至企業資料庫。Striim 環境中的應用是使用資料流開發的,它從一個資料來源開始,使用 SQL 在階層中某處進行處理,再寫入相關的檔案系統、資料或雲端儲存庫中。

Striim 與許多企業軟體工具整合,讓多個複雜資料流的關聯更便利,並用相容的檔案或資料庫格式提供那些結果。

高速物聯網分析可減少儲存量,發揮最高敏捷性

隨著物聯網裝置產生的即時資料越來越多,企業組織必須衡量保留資料的成本以及管理和分析大量資料所需的時間,是否與所提供作為行動準則的資訊相當。由於大部分企業組織均想要利用最新、最珍貴的資料並從中獲益,記憶體內串流處理和分析可替代資料儲存,盡量減少資本和營運支出,同時提高業務敏捷性和加速決策周期。

「這個串流方法協助您取得轉型的構想,您可以即時整合和連結資料。」Wilkes 說道。確實,這是物聯網數位轉型最後的元件,也是我們期待甚久的。

要進一步瞭解記憶體內串流處理,請觀看網路研討會「Addressing the Fundamental Challenges to IoT Data Management」。

4 項重大的「自製或外包」物聯網決策

物聯網解決方案開發的觸角已延伸到製造廠房以外。在初始部署完成之後,系統仍有數年或數十年的時間必須進行維護,表示原始設備廠商必須在裝置的使用期限內負責處理連線功能、裝置管理、安全性和整合應用程式的變動。

要倚賴公司內部的能力支撐這項技術開發的整個過程將會是相當巨大的工程負擔。原始設備廠商因此必須衡量,由公司內部開發完整的物聯網解決方案堆疊或是將一部分工作外包給技術合作夥伴,兩者之間的優點。

在評估這些選項時,決策者應考慮四個主要層面:

  • 連線功能
  • 裝置的管理
  • 整合應用程式
  • 安全性

下文將藉由詢問策略性的「自製或外包」問題,深入探討這四大層面。

1. 連線功能管理

物聯網網路的發展概況不斷在變動。

低功率的廣域網路 (LPWAN) 市場就是上述挑戰的一例。諸如 LoRa、Sigfox、LTE Cat-M1 及 NarrowBand IoT (NB-IoT) 等標準,依照不同的應用程式要求,各有技術上的優缺點。

採用 LPWAN 技術的原始設備廠商也要考慮他們現在和未來打算銷售產品的地理區域(圖 1)。由於這些技術具有相似性,在未來幾年內,在某些地區,很可能有一種以上的技術被取代。

圖 1. 不同地區支援不同的無線技術,例如 LoRa 和 Sigfox。(資料來源:Libelium

物聯網連線功能的另一項挑戰,特別在 LPWAN 的領域,正是新進標準不斷變動的特定。比如,3GPP 的 NB-IoT 標準,最近從 Release 13 的規格轉換成 Release 14,有多項強化功能,也修正了一些技術上前後矛盾的地方,那是初始版本上市過急所導致的缺失。

面對這類網路環境,管理者必須在啟動開發專案之前先評估其工程團隊的能力。在這個評估過程中,您可以詢問一些問題,以便掌握其結構:

  • 我們能否利用內部網路資源去選擇、支援和擴充最符合我們的使用案例需求的連線功能技術?
  • 我們的內部網路資源是否具有相關設備去應付新興技術或是未來連線功能發展的劇變?

2. 裝置管理

裝置管理一般是使用無線下載 (OTA) 更新,在物聯網部署的生命週期中維持其功能、安全性和服務。便於設備管理的平台必須具備諸如佈建、驗證和設定的功能,才能應付數量不斷變更的大量遠端裝置。

裝置管理平台通常在雲端開發和託管,大部份原始設備廠商不專精於這方面的知識。對於考慮由公司內部設計,或甚至評估現成的物聯網平台解決方案者,回顧這些討論重點可節省時間、金錢,還可省下之後在解決方案生命週期中的重做工程:

  • 我們對於自己的團隊或所選解決方案的能力是否有信心,確信能夠長時間可靠地佈建、驗證、設定、監視和更新越來越多的裝置?
  • 該解決方案是否支援我們的技術基礎架構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動,例如不同類型的資料和連線功能?
  • 若此平台發生故障,我們有否能力承擔至現場維護的成本?

3. 整合應用程式

圖 2 所示,物聯網解決方案一般連接到各種不同的企業基礎架構、服務和第三方軟體。整合應用程式因此確保在裝置和企業系統(如資料庫、報告工具和分析平台)之間的物聯網資料可以透明地流動。

圖 2. 物聯網解決方案需要大量的企業服務才能發揮作用。這必須把整個基礎架構的系統緊密整合,確保資料在必要的時候傳送到需要它的地方。(資料來源:Oracle

要彌合終端裝置、中央監視與管理儀表板與其他雲端應用程式及服務或公司內部系統之間的差距,我們需要強健的 API。這些 API 必須能擴充,避免用一對一方式整合系統時浪費軟體工程的時間。

雖然開發 API 起初看起來似乎微不足道,但是現在要建立一個彈性化 API 並能支援未來無法預見的要求,其實有著許多潛藏挑戰。

比如,單是 API 測試就包括建立一個手動或自動的 API 測試程序、隨著 API 參數變更而持續更新資料綱要、測試參數組合、API 呼叫序列化、驗證參數和重複追蹤系統整合。

這類專案可以把其他核心業務營運的工程資源改變用途,例如建立加值型功能和服務。為了避免這個情況,企業組織必須回答這些問題:

  • 開發、測試和管理一個提供互通功能和資料透明度的 API 的工程成本花費是否物有所值?
  • 當物聯網解決方案堆疊的數量和類型不斷增加,我們可否延展資源來提供支援?

4. 安全性

網路攻擊手法存在於物聯網系統的軟體、通訊頻道、韌體更新、程序和實體元件之中。

物聯網部署一般包含數千個獨特裝置和使用者,單靠一種安全策略就要解決這所有裝置和使用者的安全漏洞,使得安全性挑戰更加嚴峻。此安全性策略必須考慮邊緣節點、網路和雲端,每個均有本身獨特的要求,而且經常都要針對特定產品的要求進行調整(圖 3)。

圖 3.  保護端對端物聯網解決方案堆疊需要一個能處理裝置、網路和雲端弱點的策略。(資料來源:Telit)

保護這些各別層級不但本身成本極高,要正確實行安全措施更是難度極高。有鑑於此,決策者應該提出下列問題:

  • 我們的員工是否具備高水準的安全專業知識,去保護我們的裝置、網路和雲端系統,防禦所有可能的威脅手法?
  • 當發生資安事件時我們是否已做好應變準備?
  • 我們是否承受得住資料遺失/智慧財產遭竊、商譽受損,或是因為網路威脅而造成財物損失或人員受傷所帶來的可能後果?

「外包」的論點

任何「自製或外包」的決定,都要衡量內部開發資源隨著時間推移因應挫折的效率,相對於與領域專家合作付出的有限成本。若是上述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那麼您應該開始研究如何與他人合作。

與領域和技術專家合作可協助企業組織專心培養能力和縮短上市時程,同時讓公司在擴大實施時更順利。畢竟,連線功能、裝置管理、整合應用程式和安全性全是任何物聯網部署的基礎元件,而且不會增加多少固有的價值。反之,一家公司的核心專業,卻是固有價值之所在。

Intel® IoT Solutions Alliance 是一個擁有 150 名成員的價值鏈體系,每名成員在物聯網合作關係方面均有公認的佳績。比如 Telit,把超過 30 年的機器對機器通訊經驗融入其物聯網產品中,讓邊緣網路模組與物聯網平台解決方案的一系列產品組合均享有連線功能管理、裝置管理、整合應用程式以及管理與安全功能。

Telit IoT Platform 含有多項工具,可以解決上述每個領域的需求,從 Telit IoT Connectivity 開始。Telit IoT Connectivity 利用全球訂閱服務,降低管理多個行動網路業者的複雜性。它與公司的 LoRa 和行動網路通訊模組的產品組合結合,跨界部署物聯網解決方案更加輕鬆。

Telit IoT Platform 也提供裝置和資料管理功能,可以臨時或使用自訂時間表進行遠端配置與更新。使用參數,例如組織、位置或類型來區分裝置,讓特定系統或使用者問題可以用可能最有效的方式解決或改善。根據 Telit 官方表示,其後端程式碼中大約有 80% 是專門針對系統與裝置管理。

整合應用程式是 Telit IoT Platform 另一強大的套件,因為它利用該公司的 deviceWISE 軟體架構,讓邊緣節點的物聯網資產安全地連接到企業。deviceWISE 的長項之一,是與棕地(現有系統中增加)和綠地(尚未部署過的全新系統)系統均相容。這樣的特色在諸如製造業一類環境中尤有吸引力,因為他們不可能選擇「重新建構」(rip and replace) 策略,而且所採用的技術必須與物聯網架構整合(圖 4)。deviceWISE 也包括企業應用程式和服務(例如 Amazon、SAP 和 IBM Watson)的連接器,好讓企業組織可以迅速從其物聯網基礎架構收集情報。

圖 4. Telit deviceWISE 軟體架構是 Telit IoT Platform 的一部分,並可以讓整個物聯網解決方案堆疊緊密整合。(資料來源:Telit

Telit 解決方案內建安全功能,從硬體連線功能模組乃至企業級產品均是如此。事實上,隨著公司不斷更新其安全基礎架構,Telit IoT Platform 已發展至第三代。它整合了加密、SSL/TLS 通訊架構、工作階段管理、使用者權限與存取控制、稽核、驗證和其他安全服務。

物聯網決策時間:速度或距離?

雖然工程師傾向於自力建構解決方案並在發生問題時自行解決,但是物聯網部署很難採用這個方法。由於所實施的物聯網方案預期在可見的未來會大幅增長,企業組織必須具備擴充的能力,才能把握機會。這類機會無法等候您解決工程上的障礙。

有句古老的諺語說:「要走得快,就獨自上路。要走得遠,就結伴同行。」藉助能夠克服物聯網基礎架構挑戰的技術合作夥伴,一家企業能夠走多遠,端賴它能作出什麼樣的革新。

更進一步瞭解物聯網原始設備廠商「自製或外包」之間的取捨,請觀看 Telit 網路研討會「The Importance of Partnerships, Flexibility, and Strategic Thinking When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IoT Solutions」。

容器化 Linux:物聯網安全性的秘密

許多軟體開發團隊傾向於採用常見 Linux 流通版本作為基礎來設計工業系統,甚至是在內部開發自己的 Linux 版本。從安全性的角度來看,並不建議每次都這麼做,因為實施正式安全性開發所需的努力成本高昂且曠日廢時,偏離了提供增值工業產品的目標。

雖然開放原始碼 Linux 社群不斷地修正錯誤和提供安全性修補程式,但隨著時間經過以及內部程式碼庫逐漸偏離社群基準,這道安全網對開發團隊而言可能會減弱。在工業級嵌入式裝置的整個部署週期中,軟體開發團隊將必須承擔資安責任,對象不僅是其核心 Linux 流通版本,還包括數量及複雜度日益增長的應用程式程式碼。

組織必須判斷開放原始碼 Linux 型開發環境的彈性與靈活度,是否值得他們投注隨之而來所需的心力,在整個產品生命週期維護安全程式碼庫。

安全軟體的價值與成本

 目前有超過 500 個有效漏洞會影響 Linux 核心,影響範圍從溢位與旁路到記憶體及隱私權錯誤。

支持安全 Linux 流通版本的其中一項主要缺點,是安全性難以轉化為利潤,在客戶眼中沒有增加太多價值。安全性現在被視為理應提供,只有被突破時才會引起注意。

但是從安全軟體開發週期 (SDLC) 的角度來看,其中有著許多備受矚目的考量。這些考量包括在 SDLC 的評估、架構、設計、實施和部署階段採用最佳做法,以及在現場將軟體部署於物聯網裝置很久以後,仍要進行監控和維護的規定。

驅動這些實務的是處理技術、營運和週期需求的策略(1)。這些需求包括大量軟體如何與底下的矽元素互動、要使用哪些開發與測試工具及如何使用、整合第三方服務的方式、加密網路連線能力,以及裝置管理與更新程序。

圖1. 安全軟體開發週期 (SDLC) 需有滿足程式碼之技術功能穩定性,以及整個產品生命週期之操作用途的程序。(資料來源:Wind River

此外,鑒於物聯網裝置的性質,監控 MITRE 安全性資料庫所列常見漏洞與暴露 (CVE) 之威脅的機制必須到位,才能在出現新威脅時保護現場的裝置。這需要開發團隊具備足夠靈活度,才能迅速識別弱點、通知用戶端,以及無線 (OTA) 提供安全性修補程式及錯誤修正,防範損害於未然。

這樣的基礎結構不僅建置並付諸實行的成本所費不貲,而且可能需時數年才能適當精簡。

結合開放原始碼彈性與工業級安全性

有個替代方案是與已具備安全 SDLC 及實務的廠商合作。例如,Wind River Linux 是以 Yocto Project 工具及程序為基礎的容器化 Linux 流通版本,不僅可為軟體工程師提供開放原始碼環境的靈活性,而且還有商務級錯誤與弱點修正的支援(2)。

圖2. Wind River Linux 採用容器型架構,可安全地隔離軟體元件、簡化應用程式整合,並可進行目標式應用程式更新。(資料來源:Wind River

Wind River Linux 的安全性與靈活度源自於其容器架構,可隔離重要軟體元件(例如 Linux 核心及使用者空間程式庫)與要部署於工業裝置的應用程式。此架構也會將這類容器中的應用程式彼此隔離,有效地隔離可能在任何應用程式中產生的弱點,避免影響其他敏感程式碼或資源。

此架構不僅有助於整合來自Red Hat 或 Ubuntu 等其他熱門 Linux 流通版本的應用程式,而且還分隔軟體元件並減少相依性,讓程式碼庫升級和管理更輕鬆。

作業系統提供各種來自傳統 Wind River Linux 的精選套件和中介軟體,包括適用於特定市場之安全性、虛擬化及電信業者級功能的設定檔。作業系統的開發採用了Wind River 的安全性架構,而此架構運用了 Intel®處理器提供的安全功能,例如 Intel® 受信任執行技術(Intel® TXT)、安全開機,以及採用 Intel® 進階加密標準新增指令(Intel® AES-NI) 之加密演算法的硬體加速。

然而,對於工業組織和開發人員來說,Wind River Linux 的主要優勢是當作周全的軟體基礎結構平台。與其建立並維護自己的流通版本,客戶可改為在特定硬體目標上使用認證二進位映像,並交由 Wind River 和 OEM 進行維護。

作為此維護的一部分,Wind River 會監控安全性資料庫(例如 MITRE)是否有可能會影響軟體元件的弱點,並且還會發布修補程式,供使用者直接從線上支援系統存放庫下載。下載後即可將這些修補程式安裝在任何適用的作業系統容器上。

在開放原始碼彈性與商務級安全性之間抉擇,或者魚與熊掌兼得?

 隨著工業物聯網技術的市場持續成熟,工程設計的價值逐漸地從系統下的基礎結構轉移至應用程式層級。

Wind River Linux 將此概念提升至下一個層次,整合商務級安全流通版本和認證硬體平台,讓工程設計團隊能在熟悉的開放原始碼環境中專心開發應用程式。合併解決方案可作為含維護的單一物料清單 (BOM) 項目。

Wind River 的研究顯示,商務 Linux 解決方案最多可為工業組織節省百分之 53 的總持有成本 (TCO),影響層面包括物聯網產品生命週期期間之安全 Linux 流通版本的開發、部署和維護,更不用說還有安全性入侵的可能影響。

如需 Wind River Linux 如何讓軟體工程設計組織更加靈活的詳細資訊,請觀賞「Providing Secure IoT Platforms at the Edge」網路研討會。

工業物聯網的邊緣化機器學習

物聯網正在改變工業產業,希望能大幅提升效率和生產力。但要掌握這些優勢,還需要透過您的機器即時分析各種大量串流資料並加以解讀,以便獲得可據以採取行動的洞見。漸漸地,這代表要部署機器學習,不過問題在於要怎麼做。

雖說雲端具備作為資料模型化和機器學習入口的優勢,可是也無法不斷地為製造、石油與天然氣、營建、交通運輸和智慧建築等產業的應用提供所需的即時回應能力。因此,趨勢朝向藉由在邊緣實施機器學習來擴增雲端方面的發展。

我近日曾與 Foghorn 的科技長 Sastry Malladi 談論過這樣的趨勢。該公司正是「邊緣化」機器學習模型的先驅,他也提出了一些見解,分享此方法是如何為工業組織的即時分析和改良的預測洞察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邊緣機器學習 = 商業價值

Foghorn 的其中一個客戶迅達集團 (Schindler Elevator) 想要終結一些例行性的問題,例如電梯門摩擦。為此,Schindler 與 Foghorn 攜手合作打造出預測性的維護解決方案。透過從來源分析感測器資料,Schindler 現在可以事先成功判斷維護需求,不再有成本、安全性,以及其他與傳輸大量建物外部資料相關的問題。因此,他們可以在異常現象影響效能之前,以效率極高的方式排定服務。

許多其他客戶也看見了這種商業價值。另一個例子是,廠區遠離市中心的石油與天然氣公司可以運用邊緣機器學習分析資料,包括視訊和音訊。除此之外,該資料可用於預測幫浦的壓力,並就異常的操作參數警示操作人員,且在現場處理大多數本機資料時再次執行。

不過,在進一步談論邊緣化機器學習的優勢前,我們先來看一看企業面臨的一些挑戰。

感測器產生龐大資料

資料轉型促使企業在營運中安裝數位、音訊、視訊和 3D 感測器,然而此舉卻導致一個問題。隨著如海嘯般席捲的爆增資料量,如今企業難以即時且有效地從該資料中獲得可據以採取行動的洞見。

將處理程序移至邊緣顯然是個好辦法。根據 Gartner 指出,未來四年內有 75% 企業所產生的資料會在邊緣處理(對比雲端),自現今的 <10% 開始向上攀升。不只大幅增加的資料,對於更加精確的分析、更低延遲的要求、安全相關議題,以及龐大成本優勢的需求也會促使處理程序移向邊緣。

需要即時分析

儘管雲端是儲存資料和訓練機器學習模型的好地方,但通常不適合用於即時資料收集或分析。頻寬也是項特殊挑戰,因為一般而言工業環境缺乏將所有感測器資料傳輸到雲端的網路能力。因此,雲端型分析會受限於批次或微批次分析,容易錯過數字的上下浮動。

相反的,邊緣技術能分析所有的原始資料。該技術提供最精確的分析,並提升偵測異常的可能性,因此能立即做出反應,進而減少停機時間和降低維護成本。

此外,雖說雲端逐漸變得更加安全,可是在雲端上傳輸和儲存資料仍存在許多風險。這些安全性的議題常常會妨礙企業組識進行雲端作業。透過邊緣運算,企業更能掌握其安全性,這又多了一個讓企業接受此方法的理由。

瞭解邊緣化程序

然而,將分析移至邊緣並不僅僅是變更處理的位置。目前一般使用的機器學習模型是藉由假設開發出來的,僅可在雲端環境中發揮作用。特別是:

  • 它們是針對批次或微批次資料而開發,不太適用於產生速度極快/數量龐大的感測器串流資料等。
  • 它們是以無限制運算的假設開發而成,因此並未限制模型大小和重量,亦適用許多受到運算限制的邊緣裝置。
  • 其中包括預處理(對齊、適應、篩選等)和包含在模型中的後處理(集合、警示產生等)邏輯,它們會引起主程式碼膨脹,對受限的邊緣裝置不是個好兆頭。
  • 執行環境和實作語言在雲端中也不是問題,但在邊緣就是。

由於這些假設在邊緣並不成立,機器學習模型需要適應新環境。換言之,需要將它們邊緣化:

  • 它們需要連線至串流資料。
  • 它們需要資料經過預處理/擴充(淨化、篩選、標準化和情境化),最好透過複合事件處理器 (CEP) 來完成。
  • 需要從模型中擷取預處理和後處理邏輯,並在 CEP 引擎中執行,使運算負載較小。
  • 接著便可微調模型,包括重量,在某些案例中,排除預處理元素更可減少 80% 以上的所需大小和運算記憶體。
  • 最後需要將模型轉換成專為邊緣設計的運算式語言。如此就能快速且有效地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中執行工作。

雲端在機器學習模型的建立和訓練方面扮演關鍵的角色,尤其是深度學習模型,因為需要龐大的運算資源。在模型完成訓練後,便可透過邊緣化「轉型」並推送至邊緣。

最終,邊緣推斷會經常送至雲端以進一步微調模型,而更新的模型會以高反覆性、閉合迴路的方式推回到邊緣。所以,工業物聯網 (IIoT) 中的「AI」可總結為雲端機器學習和模型邊緣化的這種閉路邊緣。

當然,僅依賴邊緣運算仍嫌不足。若要分散和分析企業規模的資料,機器學習系統必須從邊緣橫跨到雲端。Foghorn 採用了三層式資料處理:

  • 擴充: 擴充層可透過解碼、篩選、插補等方法,為日後處理準備好資料。簡言之,這一層可提升資料品質以確保其他層達到良好結果。
  • 複合事件處理 (CEP): 許多已知悉所面臨之問題與模式的企業會使用這一層。這些企業可在 CEP 引擎中陳述其模式與問題以產生資料分析的工具。
  • 機器學習引擎:機器學習引擎預先包裝了協助偵測異常狀況的模型,例如決策樹、迴歸及 SNDF 叢集。這一層為邊緣與雲端重疊之處。

Sastry Malladi 說明了機器學習引擎如何利用監督式與非監督式學習的結合。如果企業已擁有充足的歷史資料,便可在雲端中進行監督式學習。如果沒有,則可於開始接收資料時在邊緣開發模型。

不過您有時候也要實作非監督式學習技術,以利為了累加式更新修改模型。透過非監督式學習,此模型可在一段時間後學會如何實作累加式更新。

邊緣化的優勢

邊緣化有望提供許多優勢,包括:

  • 大幅減少資料。當分析移至邊緣時,可大幅減少網路間推送的資料量。這能降低資料儲存和資料處理的成本。
  • 更好的即時洞察。經由讓運算保持在接近資料來源的地方,邊緣化的機器學習可偵測新興模式,並能夠立即回應。
  • 全面預測性維護。由於邊緣型系統可處理所有傳入的機器資料,也就能在作業中預測所有設備的維護需求。
  • 改善產率。製造商可透過迅速偵測及解決次佳效能來提高生產力並減少停機時間。

挾上述優勢,邊緣化可說是引領物聯網市場的未來潮流。透過改變物聯網市場,邊緣將使即時分析變得更加容易,因此能在降低處理和儲存資料所產生的成本之餘,同時提高作業效率。

為傳統工具賦予新靈魂 — CNC 系統加入工業 4.0

很難想像,CNC 機器在全球的工廠中已經使用了超過半個世紀。普遍認為第一台真正的數值控制機器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投入使用,用於製造直昇機葉片樣板。雖然聽起來是個很老的故事,但 CNC 機器註定要再次一展長才。

許多現代技術導向的產品需要使用精密機械製造的零件與元件。汽車上需要數不盡的進階感應器、精準成型的金屬片,以及強大的控制系統。智慧型手機的內部元件與外殼也必須符合嚴格的公差。宏觀來看,在 2017 年內,全球約售出 15.4 億台智慧型手機。這樣的數量,加上追求更低成本的強大壓力,正代表了 CNC 系統對製造業營運的重要性。

新一代的 CNC 系統成本更為低廉、更加聰明,並擁有內建的物聯網技術,可輕易整合至工業 4.0 計畫中。但隨著工廠內的 CNC 機器數量與類型不斷增加,也帶來了龐大的挑戰。

製造設備擁有很長的生命週期,老舊的 CNC 系統在維持工廠生產量方面依然十分重要。但這些機器還是透過專用的通訊協定連接至生產環境。這導致全球的工廠使用來自多個系統製造商的多種機器,而這些機器各自具有不同的機齡與智慧程度,並使用無法互通的通訊協定。

這就是 IEI Integration Corp. 的 CNC 機器資料收集與分析自動化系統派上用場的地方。此 IEI 解決方案可為老舊系統賦予資料收集與分析能力,為智慧工廠提供營運與管理方面的重要優勢(圖 1)。

圖 1. IEI Integration 的 CNC 解決方案優勢。

「大數據與工業物聯網是智慧製造的核心,」IEI Integration Corp. 的產品經理 Don Yu 表示︰「收集資料需要連線能力,但許多企業無法完整發揮工業 4.0 解決方案的效果,因為他們有許多使用專用通訊協定的老舊 CNC 機器。」

CNC — 成熟的技術,加上新功能

若要取得、分析,以及根據機器資料做出回應,這些資料必須要標準化至通用的營運技術 (OT) 基礎架構。就像您在檢視影片前,必須要將不同影片格式轉譯成顯示的格式,來自不同 CNC 機器的資料也需要經過翻譯,才能進行分析。

在具有如此多不同機器,以及無法互通的通訊協定的情況下,這絕非易事。這需要一個能提供多通訊協定翻譯、資料取得與儲存、即時分析,以及回報軟體等多種功能的端對端架構。

在部署後,這樣的解決方案可提供業務和營運智慧,協助最佳化工廠 CNC 運作。這些解決方案可降低營運成本、改善機器使用率,並提高疑難排解與維護程序的速度。

IEI 在中國、台灣,和日本都有安裝智慧工廠。使用 IEI 解決方案,這些公司在短短的三到六個月內,就實現了投資報酬。根據該公司的估計,他們許多客戶都獲得了品質改善,並達到百分之 15 的設備使用率、縮短幾乎百分之 28 的製造週期,以及減少近百分之 24 的呆滯資產。

IEI 有一個位於中國的客戶,他們利用超過 100 台 CNC 機器製造汽車元件。他們的機器包括機齡 10 年的老設備,到近幾年剛採購的現代系統。

「他們可以立刻開始從這些具有多種不同通訊協定的機器上收集資料。資料可用於他們的製造執行系統中,管理 CNC 設備的產量與健全度,」Yu 提到︰ 「IEI 的 CNC 管理軟體可分析來自所有機器的資料,跨整個工廠提供可付諸行動的深入見解,同時為某些營運提供遠端控制功能。」

這些深入見解可讓 IEI 的客戶改善機器排程,藉此提高使用率,並增加產能。

透過分析功能提供多種深入見解

除了排程與維護,IEI 解決方案運用數種軟體系統,以提供其他關鍵工業使用案例(圖 2)。

圖 2. 軟體模組提供分析能力,增進運作效率。

更高效率的系統監控

解決方案亦可改善設備的健全度。傳統上,每個機器需要一個操作人員,或至少數台機器便需要一個操作人員。操作人員負責監控系統執行程式的狀態。他們會觀察問題的徵兆,並對管理員與技術人員回報錯誤和問題。

透過集中分析與監控,經常可在操作人員發現任何系統問題之前就找出並回報機器錯誤。這能帶來更快速的疑難排解速度、將維護方式由反應式轉變為預測式,並提供更優異的整體機器健全度,以強化使用壽命與效率。

「可透過單一管理主控台擷取所有機器的寶貴資訊,代表客戶可以提高人事的效率。他們可以採用更多機器,同時減少所需的操作人員數量,這能改善操作人員的效率,同時減少錯誤發生,」Yu 如此表示。

運用 Intel® 發揮經驗

IEI 為他們的 CNC 市場就緒解決方案選擇 Intel 處理器與技術。「我們與 Intel® 合作超過 20 年,在嵌入式設計中採用 Intel  處理器,」Yu 這麼說︰ 「他們致力於提供適用工業設計,且具有長效生命週期的 CPU,並在工業物聯網技術中不斷創新。我們能提供高效能、高耐用度的智慧工廠解決方案,並提供支援,使客戶長年高枕無憂。」

IEI 整合 CNC 市場就緒解決方案可解決工廠中各式各樣 CNC 機器與通訊協定所帶來的挑戰。部署 IEI 系統能讓企業擁有更聰明的 CNC 機器,也擁有更聰明的工廠。

Brilliant Buildings:比節能更有智慧

像其他許多企業一樣,Agilent Technologies 也希望能夠節省花費於電力、營運和維護的支出。

不過他們並不想一次應對一小部分問題,而是要一口氣全部解決,將老舊的燈光控制系統升級為 Enlighted Inc. 的 進階照明控制系統。該公司同時替逾 400 組燈具加上調光安定器,並淘汰大範圍打光,改以智慧型感應器建構由數百區易於管理的小型區域空間。

智慧型感應器讓 Agilent 善用日間自然採光節省能源,將不需要的燈具適時關閉,並針對個別員工需求調整照明。Agilent 已將工作日照明費用減少百分之 20,並將週末費用減少超過百分之 90。該公司估計維護成本亦可減少百分之 25。

Agilent 並非唯一。憂心於能源消費與營運成本,並面臨政府機關要求改善用電效率的壓力之下,商業大樓的業主無不求助於智慧照明解決方案。根據 Gartner 指出,辦公室與工業廠房導入智慧照明後,可能可節省百分之 90 的電費。

一般大樓均從清早至晚間 8 或 9 時啟動照明、空調及其他各方面系統。這代表整棟大樓即使不需要之處仍然持續消耗電力。顯然其中存在許多節能良機。Enlighted 執行副總裁 Sanjiv Kaul 說:「智慧照明通常在三到五年節省的電費就已經賺回成本;如果加上空調系統還會更快。」

智慧型感應器並非全部相同

而這正是 Enlighted Inc. 進階照明控制系統領先群雄之處。這套解決方案的關鍵設計即是在每一組燈具隨 LED 照明部署軟體定義智慧型感應器。

當公司升級照明系統,Enlighted 這套最新技術就能輕易加裝新感應器,於燈具導入更新、功能更強大的處理器。全程無需呼叫電工協助。整個過程就如同更換燈泡一樣簡單。

再加上內建的無線功能,還可將資料安全傳輸,從網路邊緣送至雲端。Energy Manager 提供資料分析功能,內建安全瀏覽器型介面可建立設定檔,調整進階照明控制系統所有設定(圖 1)。

圖 1. 智慧照明系統在邊緣處理資訊可立即採取必要動作,並於雲端進行更深入的分析。[Source: Enlighted]

照明之外的運用:應用程式的價值

Enlighted 解決方案獨特之處在於利用系統應用程式提供可行動的資料導向洞悉力,透過分析工具與直觀的報表掌握用電、資產和空間運用狀況。利用這套先進的分散式感應器網路所蒐集的資料,設施管理員就能夠節省照明用電、降低空調成本、最佳化空間利用並增強生產力(圖 2)。

圖 2. 應用程式提升價值並最佳化大樓運用。(資料來源:Intel®

感應器最有效的運用方法之一,即是空間利用率分析。Kaul 說:「改善空間運用狀況所能節省的成本,可能是電費節省成本的 10 到 20 倍。」 Enlighted 的平台能夠找出人員聚集之處與辦公室空間的使用狀況,引導主管改善大樓運用的決策。

一間與 Enlighted 配合的公司需要增員 70 人,因而考慮新租一棟大樓。然而查閱系統感應器的使用數據之後,該公司成功將現用空間重整容納新增員工而不使任何人感到擁擠,無需另外負擔一筆租約。

Enlighted 並且與合作夥伴協力開發應用程式,讓企業的會議室預約作業更有效率。若預約會議室的小組未於規定時間內使用,則該會議室即開放供其他人員預約。

不只是大樓效率:尋找設備與人員

Enlighted 的 Bluetooth® 標籤均是連線智慧照明平台的感應器,可裝於工具與耗材,幫助員工快速找到所需物品。醫院可追蹤輪椅位置,讓病患出院不必長時間等待才找得到輪椅前往大門。急診室人員可即時收到病房空床通知,安排病患入住。

Bluetooth 標籤還能裝於識別證,以追蹤並監控人員或虛擬圍牆,確認訪客未侵入管制區。

當人員進入管制區域但位於監視器死角時,感應器仍可掌握位置。另外,舉辦活動時,也能利用此數據瞭解與會人士在大樓內的位置與動線。

Intel® 運算力是關鍵

Enlighted 系統將從邊緣到雲端移動並分析資料。「Intel® 處理器擔得起這個負載,能從小型建築擴充到極大型的高樓,還讓我們能夠寫出可以帶給客戶實質價值的應用程式。」Kaul 說道。

為明日所設計

當物聯網繼續成長,勢必亦將出現新的應用程式更加提升效率和生產力。Enlighted 和 Intel 讓企業有效利用這些新技術而不讓成本大增。

智慧照明是讓辦公大樓、醫院與工廠節省能源支出的好方法。但其應用程式更令人期待,可讓公司更有效率運用大樓,並且快速精準地找出人員和設備所在位置。

物聯網是很新穎的技術,卻已顯現無比成長潛力。Enlighted 和 Intel 均已做好萬全準備,伴隨物聯網邁向更光明的未來。